首頁 > 個股 > 正文

世界熱門:涇源以融合之“筆”繪就美麗鄉村新圖景

2023-07-02 08:54:36來源:寧夏日報  

夏日,六盤山環抱的涇源鄉村。涇源縣把生態宜居作為重要指標,把產業興旺作為主要舉措,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圖片由涇源縣委宣傳部提供)

綠水青山、粉墻黛瓦、小橋流水……夏季的涇源,移步換景,每一個村莊都是一幅美麗畫卷。

漫步涇河源鎮冶家村,村民在田間采摘勞作,美術學院學生正在寫生,農家婦女忙著準備午餐,游客結伴拍照游玩——一個個生動鏡頭躍然眼前。


(相關資料圖)

“我是第一次來涇源,不論是氣候還是自然生態,這里都是獨樹一幟,既有北方的雄渾,又有江南的秀麗。”在村里寫生的寧夏大學研究生李心源一到冶家村,就愛上了這里,“這里鄉村的恬靜,讓我總有靈感自然流淌,拿起畫筆,很快就能完成一幅畫。”

多年前的冶家村,卻是另一番模樣。

“以前,山上一點植被都沒有,一下雨,院里全是泥水。”74歲的村民冶六三回憶,2005年,一場突發暴雨,雨水裹挾著泥土和石塊,將家里的多間房屋沖毀。“那時候,時常擔心一場大雨把家給沖沒了。”冶六三說。

為此,涇源縣對冶家村實施移民搬遷,建設移民安置區。“搬遷到新村,第一件事就是把綠化搞起來,防止水土流失,把生態建設好。”冶六三說。

涇源縣把生態宜居作為重要指標,把產業興旺作為主要舉措,內外兼修,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屋里屋外精致布局,山上山下全面綠化,村里村外“一盤棋”推進,綠化環境、美化村落、優化庭院,河道溝渠、村組道路不落一角整治。

截至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2%。

煥然一新的冶家村,有山有水有樹,隨著環境變好,產業也發展起來了。冶六三騰出幾間房招待游客,加上種植大棚蔬菜,一年收入五六萬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冶家村地處涇河源頭,與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老龍潭兩大景區相鄰。該村立足資源稟賦,以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發展路徑明晰起來。

“利用政策補貼,將家里的7間房改造,開始經營農家樂。”2007年,冶三成開辦農家樂,當年收入2萬多元。“以前全家年收入只有幾千元,一下子收入這么多,更有信心了。”冶三成沒有滿足現狀,每年都拿出部分資金,對農家樂硬件設施改造提升。

“我給自己定了目標:第二年收入5萬元,第三年收入8萬元,第四年收入15萬元……”隨著游客人數逐年增加,冶三成的增收目標也“水漲船高”。2022年,冶三成接待游客2.5萬多人次,盈利50多萬元,從最初一次性接待10人,到如今可以實現一次性接待150人。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冶三成的成功示范帶動越來越多的村民開辦農家樂和民宿。“目前,全村有農家樂135戶,戶均年收入8萬元,旅游相關產業占全村收入的80%以上。”冶家村黨支部書記馬萬紅介紹,村里還有20棟蔬菜大棚,可滿足農家樂需求,幫扶車間還能帶動全村60人就業。

用田園里的蔬菜、大山里產的食材,烹飪地道農家飯,實惠又美味。今年5月,冶家村舉辦美食大賽,村民們紛紛亮出拿手菜,游客和食客把現場圍得水泄不通。

不僅是冶家村,地處六盤山腹地的涇源縣,依托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塑形”與“鑄魂”并舉,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推動旅游與生態建設融合發展的步伐從未停止,通過鎖定田園綜合體驗農莊、特色民俗旅游村、特色產業示范村,實施建設項目。”涇源縣相關負責人說。

站在山頂,一覽大灣鄉楊嶺村的秀美風光,順著地勢修建的民居錯落有致,綠意蔓延,鳥啼蟲鳴不絕于耳。

楊嶺村抓住機遇,對村莊、民居、環境進行改造提升。“近年來,我們對道路進行整修,建成村史館、旅游標識系統,對村莊進行綠化,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打造旅游示范村。”該村黨支部書記馬占富說。

走進村民馬生林家,只見磚頭、木材堆滿院落。“今年特色農產品很暢銷,我計劃投資6萬多元,擴建羊圈。”馬生林邊砌磚邊說,“羊快產崽了,要快點把圈建起來。”借助村里旅游產業發展,馬生林飼養肉羊,一年收入七八萬元。

今年,楊嶺村挖掘文化根脈,進一步提升村容村貌,新建特色生態園,打造研學基地,提升康養中心和農家樂,新增精品民宿等。“以后在這里,學生可以近距離接觸農村生產生活,游客可以深度體驗田園生活場景。”馬占富說。

“這里安靜恬適,我連著三年帶學生來這里采風寫生,真正體會到什么是‘一年一個樣兒’。”銀川科技學院美術系老師張巍深有感觸地說,“除了自然景觀之美,吸引我們的還是這里的人淳樸本真的美。”

“我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者,也是受益者。”涇源縣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2022年,涇源縣接待游客9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9億元,成功創建全國首批“避暑旅游目的地”。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成為涇源縣的真實寫照,形成了人人參與、共治共享,城鄉皆游、處處皆景的發展模式。“我們將深度開發生態文化旅游產業,打造精品民宿,進一步做好研學游,讓更多游客愿意來、留得下。”涇源縣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的涇源縣,生態文旅融合發展成了新亮點,著墨鄉土文化與鄉情記憶,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記者 剡文鑫 見習記者 李昊斌)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