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 正文

環球今亮點!《戰火中的青春》講述年輕學子探索救亡圖存之路,王羽錚演繹畢云霄鐵骨

2023-05-27 20:30:40來源:南方娛樂網  


(相關資料圖)

“慷慨赴死易,委屈求生難,我們應當為我國家和民族,死中求生留下火種,中國奮起復興更需人才”。這是青春勵志革命歷史劇《戰火中的青春》里的一段話,發人深省。

《戰火中的青春》一劇以幾位年輕學子探索救亡圖存知識報國之路,在時代大背景下,展現作為知識分子應有的氣節、血性和風骨。該劇在呈現歷史故事的基礎上,以青年學子為切入點,聯系到家國巨變之時的抉擇,讓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在歲月歷練中有了嶄新的標桿。在民族危亡之際,一群手無寸鐵的師生擎起了科學救國的大旗,他們南遷成立西南聯大,保住高等教育的薪火。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主演的青年演員王鶴棣、周也、王羽錚、葉祖新等人本身的人氣較高,也為作品帶來了一定熱度。劇中很多的情節設計都讓觀眾看得熱血沸騰,本以為青年演員來擔綱角色會是不小的冒險嘗試,但沒想到王鶴棣、周也等人也塑造了不錯的角色。除了這兩位青年演員,劇中程嘉樹的發小畢云霄,也是頗具情感層次的角色,很多鏡頭極具張力。飾演畢云霄的演員正是在《九州天空城》、《劉墉追案》、《錦繡未央》等劇中多次出演角色的王羽錚。《戰火的青春》中畢云霄出身于軍人家庭,當在看到國家被欺凌時,迫切的想要上戰場保衛國家,在認識到現實以后選擇奮發讀書,選擇走不一樣的救國之路。

演員王羽錚在談到畢云霄一角時,難掩激動。整部劇中,畢云霄的角色命運可謂波折打擊不斷,從小他性格熱血激昂愛國,也正因如此有時會十分莽撞。當看到國家備受欺凌之后,他第一個站出來要上戰場保衛國家,一心想著參軍到前線打仗,像父親和哥哥那樣拋頭顱灑熱血。但父親并不想讓他走這條老路,他也因此總是和父親斗氣,直到父親犧牲后,在哥哥的勸說下他才知道,父親之所以讓他學習,是為了改變國家武器落后的局面,“他的戰場在課堂”。當父親、兄長均為保國而犧牲,他真正開始懂得: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

對于劇中人物畢云霄的這一段成長經歷,王羽錚非常用心的查閱了很多資料,努力探究那個年代青年的生活背景與人物思想,而自己的父親也給自己很多啟發。王羽錚的父親畢業于清華汽車系,是一名工程師,正是那個年代清華的熱血青年,得知兒子出演該角色,王羽錚的父親高興不已,他沒想到兒子能夠在現代再演繹一遍當初的自己。基于對角色的熱愛和機緣,王羽錚完整的理解了畢云霄一角的心路歷程,并賦予人物諸多情感層次,讓角色的形象“立住了”,他說,“想演好戲最重要就是學會好好生活”。

有一場戲是畢云霄得知父親犧牲,哥哥來報信,王羽錚出于對角色的理解,跟導演商量將第一句“父親”改成了“他”。王羽錚說,畢云霄當時對父親不想讓他上戰場這件事,是有恨的,在畢云霄心中,他不理解哥哥為什么能夠實現人生理想保衛國家,而父親對自己卻一再強調課堂是他的戰場,王羽錚認為那個年紀的畢云霄是理解不了父親這番話的,就像是他清華畢業的父親一度不能理解他考中戲學表演,而他也曾一度不能理解父親直至60歲還活躍在工作崗位再度創業,他與父親的一些“不理解”在他演繹《戰火的青春》時得到了“理解”。王羽錚考取中戲是因為一直想要追趕父親的“高學歷”,從小理科學的并不好的他暗自較勁想要像父親一樣去專業領域拔尖的學校,所以選擇了自己最“如魚得水”的中央戲劇學院,而父親60歲再創業正是源自《戰火中的青春》那個年代熱血青年堅韌不拔的特質,就像是戲中一樣,畢云霄在父親犧牲后開始一點點轉變。因為有了父親這樣一位“種子”人物和與父親的這一段人生相處,王羽錚在表演這場戲的過程中沒有急著把悲痛表現出來,而層層遞進的將情緒演到位,最后畢云霄被人摁在土里時才喊出一聲“爸”,王羽錚極具感染力的表演,讓戲外的觀眾也深陷悲痛之中。整個過程王羽錚處理得十分細膩且張弛有度,被許多觀眾稱贊。

兩位親人的相繼離世,畢云霄如夢初醒。他開始努力學習物理知識,想要研制出最厲害的炸藥,讓戰場上的將士不再用血肉之軀與敵軍的炸彈對抗,王羽錚也在演繹的過程中獲得了一段難能可貴的人生體驗。無論是從軍還是求學,王羽錚飾演的畢云霄,那股滿腔的熱血都讓人動容不已,青春最好的模樣也莫過于此。而王羽錚本人,他說,“也許讓我再像三年前一樣演繹畢云霄,我也未必能做到,我用了很長時間在那個時候奉獻了最好的畢云霄,這是人生最好的安排”。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