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 正文

國產電影何以贏下最火暑期檔

2023-08-11 07:49:30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資料圖)

暑期過半,“暑期檔”熱度不減。數據顯示,2023年暑期檔總票房(含預售)已突破150億元,多部國產電影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而一片紅火之下,幾部好萊塢大片的票房卻是中規中矩,全然不復以往“霸主”姿態。

畫面刺激、劇情緊張、演技高超、制作精良……長期以來,好萊塢大片在中國電影市場都是“天花板”的代名詞。猶記1994年冬天,中國內地首次上映好萊塢大片《亡命天涯》,觀影人群無懼寒風,貢獻了82%的平均上座率,影片也奪得了當年中國內地市場的年度票房冠軍。此后,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進口大片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從2D到3D再到IMAX巨幕,從動作片到動畫片再到科幻片,美國電影工業的創造力,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大銀幕,也助力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增長和多元發展。當然,在好萊塢大片橫掃市場的歲月,一些隱憂也在浮現,最突出的就是國產電影何去何從,要求“保護國產電影”的呼聲不絕于耳。

事實上,放眼全球,不少國家都有各自的電影產業保護政策。法國提出“文化例外”原則,表示“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產業不應受到一般市場規則的制約,政府應當積極干預”。韓國則更進一步,直接規定了每年影院必須上映國產電影的天數,以減輕進口影片對韓國電影產業的沖擊。但值得重視的是,產業保護不是萬能靈藥,如果過度保護令文化產業失去競爭,“旱澇保收”很容易滋養出一堆垃圾片。畢竟,“保護”,說到底只適用于弱者。我們的國產電影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與好萊塢大片同場競技,才能真正贏得未來。

國產電影如何繼續突圍?“講好一個故事”是顛撲不破的鐵律。誠然,國產電影曾走過一段“鮮肉+IP=成功”的彎路,“快”“利”浮躁風曾是行業主流。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審美是在線的,能夠品鑒出什么是好作品,并會毫不猶豫地為觸動人心的作品打出高分,真心實意地為忠于演技的演員送上掌聲。這些年來,《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等本不被看好的片子,在滔滔不絕的“自來水”中成為國產電影標桿,而不斷在情懷套路、個人英雄主義里自嗨的好萊塢電影,則被觀眾扯下了“畫皮”,悄然走下神壇。

伴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壯大,中國電影市場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繁榮期。但要看到,在國產商業電影廣受追捧的同時,藝術片、紀錄片以及大量非商業片的生存依然難言樂觀。如何做好文化傳播這篇大文章,仍是需要不斷思考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