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研報 > 正文

全球簡訊:臺媒文章:重啟貨貿服貿談判對臺將是重大利好

2023-06-30 15:31:07來源: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6月30日報道臺灣聯合新聞網6月28日發表臺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臺大農經系前主任兼所長徐世勛的文章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發展有其過程,非一步到位,是分階段先簽署“早期收獲計劃”,再依次洽簽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爭端解決、知識產權保護和投資保障等協議。無奈服貿協議在2016年民進黨上臺時中斷協商。


(相關資料圖)

文章稱,大陸是臺灣最大貿易伙伴,臺灣的出口有近四成面向大陸。大陸不只是“世界工廠”,更是“世界市場”,簽署ECFA當然有助于建立兩岸經貿新秩序,并通過全球供應鏈確保臺灣在大陸市場的利益,以及進一步擴大在東盟市場的機會。

另外,ECFA有助于臺灣免遭邊緣化。目前世界上已有各種排他性的自由貿易協定,嚴重限縮臺灣的出口市場,尤其侵蝕臺灣在大陸和東盟市場的占有率。2022年元旦,以東盟為主的15個締約方、包括大陸所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最終目標是取消締約方之間90%以上商品關稅,此協定是目前全球覆蓋范圍最廣的區域自貿協定。

文章稱,臺灣不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里面,但通過全球供應鏈的布局,ECFA將提高臺灣的區域經貿戰略價值,有利于吸引外商把臺灣視為進入大陸市場的主要門戶或重要樞紐,并將臺灣作為制造、研發、營運的亞太區域中心。

文章指出,ECFA的讓利及后續的協議,為中小企業和農漁民帶來巨大的實惠,大家有目共睹。最近大陸在協助恢復臺灣農漁產品輸入方面已釋出善意,兩岸應借此難得的機會加強交流互動,讓ECFA向前走,重啟貨貿、服貿談判。

此外,臺灣聯合新聞網6月29日發表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的文章稱,2010年6月簽署、9月生效的ECFA,一直是檢驗兩岸關系的風向球;最近是否重啟服貿談判,又再度成為焦點。

文章稱,ECFA生效后,只要兩岸關系一有變化,ECFA存續問題即浮上臺面;而其間主要變化應是島內能以較客觀立場解讀ECFA,將ECFA視為“包著糖衣的毒藥”等情緒性言論已大減。目前島內氛圍是ECFA對臺灣有幫助。

文章指出,由于ECFA只完成早期收獲計劃,后續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兩協議無以為繼,ECFA只能算是一個不完整的自貿協定。

另外,以往兩岸談判時,由于經濟規模差距懸殊,通常會達成大陸對臺灣開放較多的“讓利”結果。以服貿協議為例,雖然當時因有使臺灣門戶洞開疑慮而引發軒然大波,但服貿協議卻是“大陸開的多,臺灣讓的少”;而且臺灣對大陸的開放程度,并未超過臺灣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所以只能算是解除部分對大陸的歧視性措施。

文章稱,臺灣享有ECFA較多的貿易紅利,在早收計劃下,大陸認定539項產品對臺灣零關稅,雖只約占臺灣對大陸出口的六分之一及臺灣總出口的5%,但迄今已累計節省關稅約94億美元,主要是中小企業受益,ECFA可說是對臺灣效益最大的自貿協定。

早收計劃下也有268項大陸產品可以零關稅輸臺,但臺灣長期享受貿易順差。以去年為例,大陸早收出口87億美元,遠低于臺灣早收出口204億美元。大陸迄今也僅節省約10億美元關稅。

文章指出,未來除應繼續維持ECFA早收,并評估后續談判可行性外,更應恢復ECFA的協商功能。近來大陸對臺灣農產品進口限制以及兩岸重啟觀光、共同防止詐騙等議題,由于欠缺溝通機制而陷入僵局。若可在ECFA機制下順利處理,將是兩岸關系解凍的重大突破。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