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研究 > 正文

管理成本和不良貸款率雙升又被罰千萬,新行長如何救廈門國際銀行-環球關注

2023-06-01 12:27:09來源:野武士  

進出口貿易往往是判斷經濟和產業走勢的風向標,對于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城市而言,只要進出口出現點滴變化就可能引起經濟“感冒”,進而影響到金融市場的運行。廈門作為一個外貿依存度超過100%的城市,最近當地的廈門銀保監局一口氣公示了18張罰單,釋放出了巨大的信息量。

18張罰單涉及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贛州銀行、廈門農商銀行、廈門國際銀行這6家銀行,其中廈門國際銀行罰款金額1397萬元名列一,廈門農商銀行罰款金額795萬元位列第二。

此次廈門國際銀行收到千萬級罰單,幾乎就在喜獲“鐵馬”十佳中小銀行獎的同時,與金燦燦的獎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廈門國際銀行被公布的違法違規足足有21項之多。


(相關資料圖)

盡管罰單具有滯后性,廈門國際銀行也很快出面解釋稱這次的高額罰單是針對2020年現場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開出的,但廈門國際銀行今年已不止一次被開罰單。開年以來,廈門國際銀行所受到的違規處罰接二連三,罰款金額也水漲船高。

內控漏洞進一步暴露

在今年1月份,廈門國際銀行的下面的三家分支機構——龍海支行、漳州分行、龍巖分行分別收到了50萬元、100萬元、295萬元的罰單,合計處罰金額為445萬元,3名相關責任人被警告,涉及的違法違規行為有貸款貸前調查不盡職、向借款人轉嫁抵押評估費用和抵押物財產保險等問題。

緊接著,就在2月份,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又被北京銀保監局一下子罰款810萬元,此外,13名相關業務的負責人也收到了合計60萬元的罰單,所涉及的違法違規行為高達12項,包括發放虛構用途的貸款、貸款風險分類不真實、同業投資業務資金投向合規性審查失職、置換貸款業務被置換債務虛假等。

5月公開的21項違法違規事實則包含未發現申貸材料造假、資產分類不準確、內部交易價格不公允、存貸掛鉤、違規向房地產項目發放流動資金貸款、向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不實回函、隱瞞重要事實、違規收費、項目貸款用途不規范、貸后管理流于形式、掩蓋資產質量等。

年初至今,廈門國際銀行被罰的金額已經超過了2500萬元。要知道,去年一整年,廈門國際銀行收到的罰單金額一共也才400萬元,如今2023年尚未過半,罰款總額就已經超過了2022年全年。

雖然公開的罰單展現的是過去遺留的問題,但不管是貸款問題還是財務造假問題,都進一步暴露了廈門國際銀行的內控漏洞。再加上2020年8月被曝出并討論上熱搜的“酒局耳光”事件,以及期間的多次被罰,都說明了廈門國際銀行在合規管理、治理等多個環節都存在著許多不足,亟待整改。

而廈門國際銀行的現任行長曹云川今年1月剛上任,上任僅4個月,就要面對這么多前任行長留下來的罰單,同時還要面臨不斷下滑的業績,其壓力著實不小。

對公業務競爭力大幅下滑

相關資料顯示,廈門國際銀行是我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成立于1985年,在2013年正式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同時也由中外合資銀行改制成中資商業銀行。在這之后,廈門國際銀行采取了收購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在2022年末總資產便接近1.09萬億元,并憑此在英國《銀行家》雜志“2022全球銀行1000強”中排名154位。

只不過,與龐大的資產背道而馳的,是步入下行通道的業績。廈門國際銀行《2023年1-3月信息披露報告》顯示,該行今年第一季度的營收約35.7億元,同比下跌15.11%;其中,凈利息收入約為27.77億元,同比下滑27.42%。第一季度凈利潤為13.23億元,分別同比下跌15.11%和3.43%。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廈門國際銀行總資產相比2022年末僅增加300億。

實際從2021年開始,廈門國際銀行就進入了下行周期,2021年和2022年凈息差和凈利差不斷下降,平均總資產收益率和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也逐年縮水,營業收入增速也逐年放緩。

收入增長縮水的原因主要是信貸市場擴張乏力。2022年凈利息收入的下滑8.28%為127億元,其中利息收入比上年只增加了4億元,而利息支出卻增加了15億元,信貸的利息收入增長沒能覆蓋存款成本的增長。

更值得關注的是,廈門國際銀行營業收入2022年營業收入增速僅為2%,但是業務及管理費的增速卻高達11.03%,在管理成本增加、人力成本支出增加的同時,信貸資產質量卻是一路下滑。從2019-2022年不良貸款率從0.71%升到1.26%。撥備覆蓋率也一路下滑到168.42%。

結合廈門銀保監局給出的處罰緣由,可以推斷隨著廈門國際銀行信貸規模不斷擴張,管理水平不足問題愈發顯現,審批審查條件放松、管理成本增加,又疊加導致了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的增加。

貸款集中度的變化也能夠間接印證這一推論。2022年廈門國際銀行的單一客戶貸款集中度上升到3.1%,單一集團客戶授信集中度也上升到6.68%,最大前十家客戶貸款比例卻逐年下降,從2020年的21.49%下降到17.19%,而要知道的是最近三年對公貸款和墊款余額幾乎沒有增長。

這顯示出,廈門國際銀行對最大客戶的依賴度增加,但在信貸市場的整體市場競爭力卻是下降的。

跨境金融業務優勢轉劣勢

縱觀廈門國際銀行的增勢萎靡,究其核心原因,可能與其主營業務區域的市場休戚相關。

從廈門國際銀行2022年報當中不難發現,2022年貸款余額縮水量最大的當數批發和零售業,相比上年末減少近百億,與此同時,2022年的擔保及承諾業務的手續費收入也只有3.88億元,下降了26.42%。

另外貸款地域集中度數據顯示,廈門國際銀行最大收入來源地為福建地區,但是2022年福建地區的貸款余額為1588億元,相比上年僅增加72億元,港澳臺地區的貸款余額只有717億元,相比上年末下降了近30%,相反,江浙和廣東地區貸款余額卻大幅增長。

結合貸款行業集中度、地域集中度和擔保及承諾業務的手續費收入的變化,可以大致判斷廈門國際銀行的信貸市場困境可能在于進出口市場。

畢竟相比江浙粵,福建省對外貿易方式單一,貿易結構不均衡、多元化程度不高,在全球市場通縮的環境下受到的沖擊較為劇烈,立足廈門的本地商業銀行風雨同舟,自然感應更為深刻,廈門農商銀行2022年和今年一季度的業績同樣有所體現。

同時,去年中國大陸與臺灣省進出口貿易額同比下降2.5%,內地與香港進出口貿易額同比下降15.1%,這也構成了廈門國際銀行港澳臺市場貸款余額快速下滑的原因。

令人憂心的是,今年4月份中國香港整體出口和進口貨值均錄得按年跌幅,分別下跌13.0%和11.9%,歐美市場的需求疲弱,可能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內,廈門國際銀行的港澳臺市場業務承壓。結合全球經濟的數據變動跡象來看,對主打“跨境金融”的廈門國際銀行預期都不太樂觀。

另外,盡管廈門國際銀行在2013年便完成了改制,也成功躋身城商行第一梯隊,但擁有萬億資產的廈門國際銀行目前仍在資本市場外徘徊,也是唯一一家迄今仍未上市的萬億級城商行。截至2022年末,廈門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03%,較2021年末下滑了0.41個百分點,這也反映了廈門國際銀行目前非常需要以上市的方式來補充資本。

對于有上市想法的銀行來說,2023年是迎著注冊制東風加速登陸A股的關鍵年,但此時廈門國際銀行的大額罰單接踵而至,涉及的違法違規行為又十分廣泛,整改任務艱巨,恐怕上市之路依舊漫漫。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