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 > 正文

高敏感人群生存指南

2023-07-06 22:51:21來源:L先生說?  

可能許多人難以理解,作為一個非常敏感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要承擔著什么樣的壓力。

別人一句無關緊要的言辭,在他們心中可能都會翻來覆去地反芻好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總是對自己的言行下意識來來回回地審視,不斷在內心問自己:我有沒有哪里做錯了?

情緒容易大起大落,來得也快去得也快,特別容易陷入疲憊之中,需要較長的時間“回血”;

特別容易“深夜emo”,在獨自一人的時候,翻涌起許多早已塵封的遺憾、感傷和憂郁……

因此,一個敏感的人,在別人面前,經常顯得有一點“怪異”。這種怪異可能體現在幾個地方:

要么,是特別內向,總是喜歡一個人待著,不愿意跟別人打交道;

要么,是難以捉摸,情緒總是變化得特別快,一下子很熱情,一下子又很冷漠;

又或者,是“特立獨行”,總是會有出人意料的言行,讓人感到很有壓力……

但這是因為他們“孤僻”“怪異”“不擅社交”嗎?其實不是的。

一個敏感的人,他的內心就像裝了一個放大器一樣,會把大腦對外在刺激的認知和處理過程“放大”。

一方面,他接收到的外在刺激會被放大,從而使得有些在別人看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對他們來說都會成為一個需要花費精力去處理的問題;

另一方面,他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和反芻深度也會被放大。這就會導致,他特別容易產生各種過度的、不必要的情緒,并且這種情緒還會持續很長時間,讓他一直沉浸其中,從而影響處理和應對其他事情的狀態。

所以,我總是說:當你面對一個非常敏感的人時,希望你能對他有更多的耐心,給他多一點關懷、肯定和支持。

因為,他光是抑制自己內心“洶涌澎湃”的雜念和情緒,讓思緒保持平靜,就已經需要耗費許多精力了。

敏感的人,內心深處就像藏著一片深深的、望不到底的海洋,時常在醞釀著別人難以理解、無法看透的波瀾。他們需要把這片波瀾埋在心底,既不讓它流溢出來,也不讓自己被它吞沒。

這真的是一件很困難、很折騰人的事情。

那么,為什么這些人會比常人更敏感呢?背后的機制和原理是什么?

關于高敏的科普,我在《敏感的你,我想對你說》中已經講得十分清楚了。在這里簡單總結一下,高敏者的大腦,主要有這么幾個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首先,他們的鏡像神經元和腹內側前額葉皮層更為活躍,這就導致他們會更容易對外界刺激“感同身受”,與此同時,容易將這種外界刺激跟自己的經驗聯系起來,從而產生更強烈、更持續的內心感受。

其次,高敏者大腦中關于自我意識、同理心和社交關系的腦區聯系更緊密、更活躍,這就導致他們特別容易產生社交焦慮,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最后,他們的外源多巴胺系統較弱,這就導致他們不容易從外界獲取反饋,從而,只能依靠自己內心的力量,去壓制內心的雜念和情緒。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高敏者呢?

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是否高敏,其實自己是能夠感覺到的。如果我在第一段里面描述的經歷,你或多或少有過那么一兩項,那么你大概率就是;如果你一項都沒有經歷過,那么你應該就不是。

最早提出“高敏感”這個概念的 Aron 夫婦,在他們的一系列研究中認為:大約有 20% 的人群,屬于高敏感人群。為了讓自己能夠良好地融入社會環境,他們通常需要承擔比別人更大的心理負擔和努力。

2018 年,一項關于高敏者的研究,做了更進一步的測量和研究。

這項研究發現:整體來說,如何判斷一個人屬于高敏感還是低敏感呢?大致上是三個因素:易于興奮,審美敏感,以及低感覺閾限。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情緒很容易波動起伏,如果你容易感動和被吸引,如果你能敏銳地感知到外界的聲音、氣味、光影等……

那么,你大概率就是一個高敏感的人。

這項研究進一步發現:我們可以大致按照敏感程度的高低,把人群劃分成三類,分別是:

低敏感人群,大約占 29%;

中敏感人群,大約占 40%;

高敏感人群,大約占 31%。

你覺得自己是哪一種?蒲公英,郁金香,還是蘭花?

不過,我想告訴你的是:敏感,其實是一種天賦。它所帶給你的,除了困擾和煩惱之外,也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那么,如果你是一個高敏者,在生活中,可以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呢?

1. 創意

最適合高敏者的職業,就是創造型的工作。這可能是會讓高敏者“如魚得水”的環境。

為什么呢?我們知道,創意的本質是什么?是看似無關的要素之間,產生了偶然的“遠距連接”。也就是把多個舊的事物,通過別人所意想不到的聯系,創造出新的“整體”,產生別出心裁的、全新的火花。

這一點對于高敏者來說,再契合不過了。

一方面,高敏者容易放大外界刺激,因此會更敏銳地關注到外界事物的細節,看到一般人容易忽略、看不到的地方;

另一方面,得益于高敏者容易“浮想聯翩”的習慣,這些細節被儲存起來之后,更容易有意無意地被調用,從而碰撞出新的結果。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高敏者,或許可以試一試相關的職業:繪畫,藝術,設計,攝像,空間,時尚,文案,音樂……

并且,這種創造型的工作,其實也不局限于特定行業。拿我自己舉例。我的寫作看似并不需要創意,但高敏感這一特質仍然給了我巨大的助益。

具體體現在哪里呢?許多讀者告訴我,他們喜歡我的文章,是因為我總是能夠把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跟心理學理論掛鉤,用嚴謹的邏輯鏈條去論述和分析。

這種能力其實來源于什么?很大程度上就是來源于敏感。正是因為敏感,使得我能夠更敏銳地觀察到生活中的種種現象,把它們抽象成一個個模型,并且發現這些模型跟心理學理論之間的關聯,再通過這種關聯,建立起對應的邏輯關系和鏈條。

換言之:這些關聯本來就存在于現實世界之中,我只是發現了它們而已。

所以,如果你現在從事的并不是創造型的職業,也不妨試著這樣做:關注自己每天的想法,把它們記錄下來,并時常去翻閱、思考。把它們想象成一顆顆種子,時常灌溉和照料,看能否從中生發出什么有用的結果。

無論是把它們用到工作中,還是發展成生活中的興趣,都能為你的生活增添一絲色彩和樂趣。

2. 共情

另一項伴隨敏感而來的天賦,就是共情。

前面講過,高敏者大腦中關于同理心和社交關系的部分較為活躍、聯系也更緊密,這就帶給他們一項非常強大的技能:他們總是能夠在人際交往之中,更好地體察到對方的感受,更容易做到“換位思考”。

因此,回想一下我們的童年,你可能會發現:高敏者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未必是班里成績最好的,也未必是最有人氣、最受歡迎的,但他們往往會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知心好友。

每個人在成長中,都一定會有這么幾個人:你特別喜歡向他們傾訴心事,吐露心聲,你會感受到,他們特別理解你,總是能設身處地的為你著想。甚至,他們什么都不用說,無需提出建議,只是靜靜聽著,就能給你莫大的慰藉。

這就是高敏者自帶的“光環”。

因此,如果你是高敏者,也不妨嘗試一下需要跟別人接觸和交流的工作。這種高度的共情天賦,可能會帶給你巨大的優勢。

或者,在你的人際圈子中,可以試著去扮演這么一個“知心朋友”的角色。這就是你的獨特魅力,是你不可或缺的存在價值。

又或者,在你的辦公室和團隊中,試著去承擔“協調者”的角色。你不一定要當領導者,不一定要當執行者,而是可以去成為團隊的潤滑劑和助推劑。試著去協調團隊中的人際關系,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立場,去成為將多個環節、多個人群連接起來的橋梁,推動團隊前進……

當然,要特別注意的是:克制自己的情感共情,更多地使用認知共情,避免自己被情緒淹沒,徒增煩惱和壓力。

成為火,點亮黑暗,但不要燒盡自己。

3. 審美

許多高敏者可能都會有一種感受:有時候跟別人交流時,往往會有一個“障壁”:有些你覺得特別有趣、特別打動你的東西,別人往往無法感同身受,只會一臉無趣地問你:這東西究竟有什么意思?

這就是高敏感所帶來的另一個稟賦:特別容易發現生活中的美和趣味。

不要覺得這一點好像無足輕重:說白了,我們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什么?是幸福感。審美也許未必能帶來世俗的成功,但它能為我們提供別的東西無法給予的幸福感。

換句話說:作為一個高敏者,你天生能獲得的幸福感就比別人更多了 —— 這就是敏感對你的饋贈。

因此,我想給你兩個小小的建議:

第一點:不妨去培養一個跟審美相關的興趣愛好。比如繪畫、攝影、設計,等等。你會發現,你不但能夠在它上面玩得更加“如魚得水”,比其他人更容易上手,同時也更能夠感受到它的樂趣和美好。

第二點:不妨試著多走出城市的局限,多去接觸大自然。

審美是什么?是打開我們的感官,讓它們被填滿,體驗到高于自身存在的崇高、敬畏、力量、優雅……而這些,是在鋼筋水泥森林里所難以得到的。走出去,接近自然,你的審美感知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實際上,許多研究都發現:自然對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狀態,都有非常良好的療愈作用。比如:2014 年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搬家到高綠化地區的人,心理健康普遍變好了。證明了綠化提高心理健康的因果性。

再比如,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親近自然不但可以提高心理健康,還可以提高注意力、創造力、記憶力。與此同時,它還可以幫助睡眠,幫助人們經歷焦慮或抑郁,并改善一些癥狀,如注意缺陷障礙。

這一點,對于天生具備審美天賦的高敏者來說,門檻更低,效果也會更好。

所以,不要浪費你這個來之不易的稟賦,不妨多去發揮它的價值,讓你從審美之中,獲得療愈、平靜和幸福。

最后,簡單聊一聊:作為一個高敏者,有什么辦法,可以緩解它所帶來的痛苦和壓力?

1. 積累自己的“快樂賬戶”

高敏感有個特征:一點小事很容易讓他們沮喪;但同時,一點微不足道的快樂,也足以讓他們興奮起來,感覺生活突然射進了一縷陽光。

所以,從生活中多儲存一些快樂,就非常必要。

比如:

把平時自己得到的肯定和贊賞存下來,在沮喪的時候拿出來看;

儲備幾個能叫出來的朋友,失落的時候拉出來聚個會、聊聊天;

參加一些小團體、小圈子,參加他們舉辦的活動,認識能聊得來的人;

拓展自己的興趣,找到一些能獲得愉悅感的愛好,煩躁的時候用來排遣心情……

這可以不斷地為自己提供力量,用來對抗敏感所產生的內耗。

2. 從他人關注,轉換到自我關注

高敏者最容易受到的困擾,可能就是社交焦慮和社交障礙了。之所以會產生這一點,主要是因為:高敏者往往把“他人的看法”擺得比“自己的感受”更高,從而讓自己始終承受著過大的壓力。

因此,一個簡單的原則是:不要一直掛念著“他人的看法”,而是反過來問問自己:我的感受如何?

在社交的過程中,我覺得舒服嗎?我感到自如嗎?我是自然地在展示自己,還是在刻意扮演和表現出某種形象?

牢記這三條信念:

1)每個人都很忙,不會刻意去關注別人,許多你覺得很不妥的細節,對方壓根不會在意。

2)交往是相互的:當你感覺自己被對方評判的時候,對方其實也緊張地期待著你的評判。

3)不用刻意讓別人喜歡你。讓自己更放松、更自然跟對方接觸,往往能夠篩選出真正能彼此吸引的人,建立長久的關系。

這樣可以極大地降低高敏者社交時的心理負擔,避免自己陷入無謂的內耗之中。

3. 覺察和減少無謂的反芻

除了社交場景,另一個讓高敏者飽受困擾的問題,可能就是思維反芻了。

每每在獨自一人的時候,無所事事的時候,甚至,工作告一段落的時候,思維總會不由自主地漫游。特別容易想起各種負面的回憶,包括對過去的后悔,以及對未來的擔憂。

正是這些無謂的反芻,讓高敏者總是身心俱疲,特別容易感到大腦“超負荷”,缺乏心力去處理當下面對的問題。

因此,一個很關鍵的做法就是:平時養成習慣,多觀察自己的思緒和念頭。

一旦發現自己又開始漫無目的地神游,開始反芻起各種各樣的負面念頭,就停下來,告訴自己:這些念頭是無用的,它們于事無補,不如去想一些有用的東西。

可以是轉移注意力,把思緒集中到當前的問題上;也可以是刻意去回想一些快樂的、舒服的記憶;還可以是立刻行動起來,去做一些需要動手、動腦的瑣事,讓自己忙碌起來……

關鍵是,自主地、有意識地引導自己的思維,讓它不要成為脫韁野馬。

這可以減少非常多的無謂的煩惱。

最后,還是那句話:

希望所有敏感的朋友,都能相信一件事:不論這世界如何,它始終值得我們熱愛。

也希望,如果你身邊有非常敏感的朋友,可以多給他一點理解、關懷和耐心喔。

讓我們一起,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