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董事長宋海良:完善政策、標準及商業模式 培育新型儲能解決方案

2023-03-07 09:51:00來源:上海證券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董事長 宋海良

新型儲能是構建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顛覆性技術,能夠突破傳統電力供需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變革傳統電力系統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有力支撐未來能源電力發展。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政策、行業標準等方面的障礙需要突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近日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需要從國家端、產業端、市場端完善政策、標準以及商業模式,共同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

新型儲能發展提速


(資料圖片)

高質量發展仍存痛點

我國新型儲能處于從研發示范階段邁向快速商業化發展的初期。截至2022年底,國內已投運的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865萬千瓦,超過2021年同期規模的2倍。根據初步測算,為滿足202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目標下風電和光伏發電的消納,新型儲能裝機需求至少約3000萬千瓦。

新型儲能技術類型眾多,包括機械儲能、電磁儲能、電化學儲能、化學儲能和儲熱等不同方式。我國新型儲能技術實現了從試驗示范向商業化初期發展的過渡,新型儲能技術安全防控措施逐步完善,性能指標不斷提升,鋰離子儲能、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等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試點示范項目紛紛落地。

《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了新型儲能發展的目標和路徑,提出到2025年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市場機制、商業模式、標準體系成熟健全,與電力系統各環節深度融合發展。

宋海良認為,為推動發展目標高質量落地,當前迫切需要在健全新型儲能政策體系、突破并形成核心技術體系、完善標準體系、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等環節,加快集中攻關重大共性問題,盡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儲能一體化解決方案與集成技術。

合力推進新型儲能發展

梳理新型儲能發展現狀與面臨的挑戰后,宋海良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是立足國家端,加快完善政策體系。當前,新型儲能電價機制、盈利模式等還不明確,收益方式相對單一,影響了項目投資積極性。建議探索建立新型儲能容量補償機制和容量市場,合理體現儲能設施的裝機經濟效益。推動現貨市場逐步放開市場價格上限約束,允許儲能等高成本靈活性資源通過短時高電價盈利,明確電儲能輔助服務市場準入。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創新各種類型的新型儲能價格機制,在條件成熟時先行先試,加快推動儲能產業形成穩定合理的收益空間。

二是立足產業端,加快推動構建完整的產業鏈與創新鏈。首先,要著力完善標準體系。建議進一步創新標準管理機制,重點針對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路線及時開展技術標準研制,加快形成貫穿設計、制造、檢測、運維、應急、退役處置等環節的電化學儲能安全標準,超前部署退役電池梯次利用相關標準的研究和基礎性工作。積極推動新型儲能標準國際化工作,加大與國際標準的對標力度,爭取國際標準話語權。其次,要集中攻關關鍵技術。當前各類新型儲能技術普遍處于實驗示范或商業化初期,仍需加大技術攻關力度與技術集成。建議在政策上支持骨干國有企業通過產業聯盟、產業鏈鏈長等形式開展先進技術、關鍵裝備和核心材料研發攻關,加大產業化應用支持力度,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對接。最后,加強產業鏈延伸培育。當前新型儲能在原材料、非鋰儲能技術裝備等個別關鍵環節還需要補強打通,供應鏈穩定性水平也有待提升。建議圍繞新型儲能全產業鏈不同環節,支持培育一批新型儲能“專精特新”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高水平協同發展。

三是立足市場端,加快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當前新型儲能在電力系統應用的穩定商業模式還未完全形成。建議加大力度支持企業探索新型儲能在支撐新能源基地規模化外送、緩解電力供應壓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等應用場景中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深度挖掘新型儲能融合協同價值。對企業探索共享儲能商業模式給予適當政策傾斜。做好儲能參與各類市場的統籌設計,實現有效銜接,引導獨立儲能運營商形成多元化的成本疏導和盈利途徑。

關鍵詞: 新型儲能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