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上半年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下降,產品再定位迫在眉睫

2023-08-10 10:39:31來源:金融界  

日前,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5.34萬億元,較2022年末的27.65萬億元有所下降。若與2022年9月末的30萬億元峰值相比,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下滑已超4萬億元。


(資料圖片)

多因素擾動規模下降

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2022年11月以來市場利率上行,債券價格下跌,導致贖回增加,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凈值回撤乃至“破凈”現象,個人投資者恐慌情緒加劇,并大幅贖回開放式理財產品,打破了原先銀行理財市場良好的發展勢頭。

另一方面,存款減少金額和理財增加金額大體相當,或反映出存款利率下行推動居民資金由存款向理財產品轉移的現象。

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7.21萬億元,較2022年末下降1.55萬億元。相比之下,貨幣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吸金效果良好,截至6月末的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規模較2022年末分別增長1.02萬億元、0.5萬億元。

央行此前發布的報告也顯示,2023年一季度,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比比上季減少了3.8個百分點,傾向于“更多消費”“更多投資”的居民占比分別比上季度提升了0.5、3.3個百分點。

此外,目前銀行理財的產品結構仍然不太合理,不具有太大的抗風險性和穩定性。在投資者教育水平還有待提升的前提下,理財產品凈值一旦出現風吹草動,資金就有回流表內或者流出的傾向。

產品再定位迫在眉睫

展望未來的資管格局,業內人士認為,即使行業規模不如公募基金,并不意味著“行業不好”或者“產品不行”,銀行理財仍然有不少優點。

長遠來看,銀行理財的業務模式和產品定位進行重新審視和調整已經迫在眉睫。這不僅有助于提升銀行理財的市場地位,還能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

首先,銀行理財需要在產品定位上尋求突破。當前市場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缺乏特色和差異化。因此,銀行理財應該從客戶需求出發,針對不同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的投資者提供定制化的理財方案。銀行理財還可以通過引入創新型金融工具和服務,如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風控等技術手段,提高產品的智能化水平,以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其次,優化產品結構是實現銀行理財行業穩定發展的關鍵。銀行理財應該根據市場變化和投資者需求,調整產品組合,降低過度依賴某一種產品的風險。同時,銀行理財還需要加大對低風險、穩健收益產品的開發力度,以滿足廣大投資者對于低風險投資的需求。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認為,后續資管行業更多的還是要拼專業投研能力和產品收益水平,銀行理財逐漸向公募基金的管理能力看齊,在合規上也需要進一步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總的來說,銀行理財行業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重視產品定位和結構的優化。只有建立起真正區別于公募基金、銀行存款的優勢,并通過優化產品結構為行業規模穩定筑牢根基,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