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金 > 正文

數字化浸潤施工安全每個細節,黃浦超8成土建項目接入智能管理平臺_每日熱點

2023-06-29 16:32:00來源:文匯報  


(相關資料圖)

南有市級建筑保護單位慈修庵,北有歷史風貌保護建筑開明里、南市圖書館,基坑距軌道交通10號線隧道最短距離僅10米;近處飄來豫園的熱鬧,遠眺能看見陸家嘴的高樓大廈。2026年,這里將建成高層住宅、商業綜合體、休閑步道和地下停車庫等。對于黃浦區重大工程露香園二期而言,“寸土寸金”一詞就是如此直觀,施工難度與精度也直線提升。昨天(27日)早晨,項目經理姜振東從工地5號門進入,先后往返于建筑工地和工人之家等幾個點位,來回數次,軌跡交疊在一起。除了他,項目上700余名建筑工人均做到了有跡可循。“安全帽內置GPS定位儀記錄軌跡,可以防止有人翻墻、進入危險區域等。”

目前,黃浦區超80%的在建土建項目,都已將人員、機器、材料等工地要素接入一套“智慧工地”監管平臺,從而提升建筑工地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切實做到安全生產。這一數字化管理平臺,圍繞保障建設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聚焦工地監管中的難點、堵點,以及企業在工地管理中的實際需求打造,于昨天獲認定為2022年黃浦區數字化轉型示范應用場景。

“婆婆嘴”不如實地走一遍

“高墜、著火、觸電……這些危險遇到的幾率不高,一旦遇上就是100%,”姜振東是項目經理,也是工地安全第一責任人,心里裝著700位工友的平安和工地角角落落的安全。露香園二期和他曾待過的其他工地不同,“安全員啰嗦再多遍,不如工人身臨其境地感受一遍”,工地上專門開出一間VR(虛擬現實)體驗室,設計了24種工地上可能出現的危險情境,專供工友們使用穿戴設備體驗和學習遇到危險時的處置應對辦法。

數字化手段浸潤在每個安全細節里,悄然改變人們對安全生產的認知。譬如兩幢高層住宅,目前已初具雛形,在建造過程中,每出現有相對地勢差的區域,就會安裝臨邊防護預警裝置,主要用來預防高墜等意外危險。“等到其他人注意到工友已經站在邊緣區域,有時已經來不及提醒了,”姜振東解釋說,紅外線感應裝置會在有人靠近高樓邊緣2米范圍內時作出語音預警,這些記錄也會上傳至“智慧工地”監管平臺,從而針對經常發出臨邊預警的位置,再進行提醒和加固,科學高效地防范安全隱患。得益于物聯網感知設備,系統會自動預警預報隱患,未戴安全帽、未穿反光衣、在工地吸煙預警、揚塵噪音超標預警等都能及時落實整改到人;工地線上危大工程審批、機械設備運維、動火巡檢機器人等功能,則重點用于保障工程質量。

“塔司釘”填補監管空白

高空作業的設備塔吊,因駕駛員操作疏忽、超負荷起重等因素,易造成塔吊碰撞、傾覆、斷裂、重物擊打等安全事故。為此,“智慧工地”監管平臺重點打造智能塔吊風險預警場景,項目方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需求新增名為“塔司釘”的模塊。智能感知設備可以實時監測力、力矩、變幅、高度、回轉、行走軌道等運行參數,在到達危險臨界值時啟動緊急信號;塔吊的吊鉤上安裝了可視化設備,司機可以直接在駕駛室里看到吊鉤視角的畫面,有效避免盲區作業。除了智能硬件的提升,司機在登上塔吊前需實名登錄系統,使得僅允許持有相關特種作業證的人員操作塔機這一規定的落實情況,被納入監管范圍。

“智慧工地”的監管平臺已有10個應用場景投入使用,其中有一些場景,通過AI(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等新技術,填補了過往的監管空白。“‘智慧工地’監管平臺,不僅是對工地質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的流程重塑,其價值更在于數據打通產生的帶動效應,”在黃浦區建管委建筑管理科相關負責人看來,這套系統還能夠滿足政府端監管需求,打通工地端和監管端之間的信息流轉鏈條,實現企業資質、人員資格、項目推進、市場監管、現場檢查等各類數據的互聯互通。數據流通的價值,構建每個項目的風險矩陣,形成工地畫像,構建項目風險等級分級監管機制,對高風險項目開展專項檢查集中治理。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智慧工地”的數據將與“一網統管”進一步對接,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形成高效、協同的處置閉環。最大化地發揮企業與主管部門之間,主管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聯動效應,實現企業-主管部門-區級平臺的“三級處置響應體系”。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