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投資 > 正文

幸福河湖澤惠萬民——臨澤流沙河流域綜合治理紀實

2023-07-07 08:10:16來源:張掖日報  

幸福河湖澤惠萬民

——臨澤流沙河流域綜合治理紀實

記者陳海王將


(相關資料圖)

造就幸福河湖,造福萬千群眾。日前,梨園河(流沙河)臨澤段成功創建為省級美麗幸福河湖,擁有獨具西北特色的生態文明新名片——上中下游水系連通,南中北風光秀麗,全縣域河湖相連,水清河岸綠,城鄉花盛開,一幅和諧美麗的生態畫卷。這是該縣堅持上中下聯治、南中北貫通,大力實施流沙河綜合治理工程、紅山灣水庫工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和高效節水工程等重大民生水利項目,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讓全域水環境“活起來”“流下來”“綠起來”的綠色生動實踐,也是該縣矢志不渝、久久為功,同心共建集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于一體的宜業宜居宜游美麗家園的珍貴成果。

流沙河的“蝶變”

臨澤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因水豐多澤、臨水而居得名,是久負盛名的“中國棗鄉”,境內的“七彩丹霞”冠絕天下,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穿境而過,梨園河是黑河最大支流,境內全長51.6公里,年平均徑流量2.3億立方米。然而,由于上游河道曲折,水流湍急,挾帶著大量泥沙,入川后因河道平坦,泥沙開始沉積,因此也稱為“流沙河”。提起流沙河的“前世”,臨澤人民記憶猶新:“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河水斷流,河道遭到破壞,亂傾亂倒、亂挖亂采,砂石場遍布,污水橫流、垃圾成堆,雜草叢生。古老的流沙河滿目瘡痍,遍體鱗傷。”

如何讓“母親河”改變現狀,煥發生機?該縣審時度勢,把流沙河綜合治理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惠民之舉,開啟臨澤有史以來最大的河流綜合治理項目。項目堅持“順應自然、以人為本、保護生態、綜合治理、科學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先后投入資金45億元,重點實施河道堤壩、生態環保、交通水電、綠化美化、基礎設施5大系統20多個基礎項目工程,治理河道45公里,建成5座生態湖、5座景觀橋、4個休閑廣場,形成水域面積1500多畝,綠化面積20平方公里,營造了丹霞景觀山、生態植物園、音樂噴泉、主題雕塑、石林碑刻等特色人文景觀,形成上接丹霞、中穿城區、下連黑河濕地的生態長廊。

曾經讓市民望而卻步的流沙河“華麗變身”,成為河水清澈、水鳥翱翔、河岸如茵、花團錦簇的美麗景觀帶。人們在亭臺石徑駐足休閑,在綠蔭步道散步健身,在望春橋、攬月橋騎行……站在丹霞景觀山頂放眼望去,景觀湖猶如鑲嵌在綠色長廊里的一顆顆璀璨明珠,碧波蕩漾,水天一色,無限美好。2015年1月,臨澤縣流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被中國人居環境獎工作領導小組授予“2014年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成為當年甘肅省唯一獲獎項目。

為有源頭活水來

中游風景美如畫卷,上游水源功不可沒。2014年8月,經過近4年的努力爭取,總投資5.52億元的紅山灣水庫獲國家批復,臨澤人民期盼的“水庫夢想”終于實現。

為加快工程建設步伐,該縣采取“政府主導、實體承貸、市場運作、收益覆蓋”的模式運作,成立由市國資辦控股的甘肅梨園河水利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作為融資承貸主體,多方爭取資金,保障水庫建設。當年12月,紅山灣水庫正式開工建設,在臨澤水利人和全體施工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僅用了18個月,這座庫容170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赫然屹立在人們面前。2017年7月,紅山灣水庫工程順利通過下閘蓄水驗收,標志著該工程正式下閘蓄水投入運行,發揮其保障城鎮供水及農業灌溉的綜合功能和效益。

“紅山灣水庫建成后,和鸚鴿嘴水庫同時發揮抗旱保水、防洪抗洪作用,既保障了灌區30萬畝制種玉米基地灌溉,又減輕了下游河道防洪壓力,還解決了城區及周邊各鎮人畜安全飲水及工業園區生態用水問題。”梨園河水利管理處副主任李如明介紹。建成后的紅山灣水庫水波粼粼,與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山水相映,渾然一體,美不勝收。

南中北全域貫通

河湖互濟綠盡來,水系貫通南中北。2020年5月,臨澤縣被水利部、財政部確定為甘肅省唯一納入中央財政支持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該縣結合縣域水資源及農村水系特點,圍繞梨園河流域,以恢復河道基本功能、修復河湖空間形態、改善河湖水環境質量三大任務為重點,以縣域水系為脈絡、鎮為單元、村為節點開展河湖坑塘溝綜合整治。項目由南向北分上、中、下游三段實施,其中上游打造“鳥語花香”生態旅游鄉村振興示范廊道,綜合整治梨園東河11.1公里,利用原有砂石料坑修建生態調蓄池8座,恢復水域面積363.75畝,營造生態林1348畝;中游打造“戈壁水鄉、畫里臨澤”戈壁綠洲生態區,綜合整治合強河溝4.3公里,治理修復生態湖1座,恢復水域面積58公頃,營造生態林319畝;下游打造臨平路鄉村振興帶“小橋流水人家”生態宜居宜游區,綜合整治五眼泉河、九眼泉河等4條泉河47.46公里,營造生態林628畝。

目前,項目主體工程已完工,累計治理修復生態水系75.68公里,整治恢復生態湖9座,營造生態涵養林2493畝,修建健身步道13.8公里,鋪設排污管道20.58公里,完成投資2.81億元。項目的實施,連通了全縣水系主動脈,增強了水體流動性,恢復了河道生態功能,改善了濕地湖泊自然生態,構筑起河湖庫渠泉相連的縣域生態水網,建成上接張掖丹霞景區、中穿臨澤城區、下連黑河濕地的生態綠色廊道。

同時,該縣緊抓全國第一批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機遇,積極融入全市“百庫千塘萬里渠”水網建設,將曹家生態湖列入縣重點項目進行綜合整治,修建堤壩、健身步道、木質棧道、休閑廣場、景觀拱橋等,保護修復天然泉眼5處,栽植生態林282畝,目前項目全面完工投入運行,實現曹家湖、雙泉湖等多湖相連、水脈相通的多功能水生態涵養區,大大改善了土地鹽堿化,提升了農田灌溉保證率。“南北水系全域貫通后,共治理農村水系75.68公里、流沙河51.6公里,沿途24個村莊享受到河湖恩澤,因水而興。”自始至終參與流沙河治理的臨澤縣水務局規劃設計室主任鮑虎章心里時刻裝著“母親河”。

水安于民水富于民

“幸福河湖”滋養“幸福之事”。沿梨園河“綠帶”,形成以丹霞小鎮、梨園新村、丹霞新村、康養谷等為節點的旅游憩息地,為丹霞游客開辟了新的旅游體驗。特別是星空、帳篷酒店獨特的西北體驗吸引眾多游客,不僅拓展豐富了游客西北之旅,大多數游客也從“過境游”變為“過夜游”。“沒想到丹霞山下還有溫泉酒店,可以泡著溫泉看星空,太美妙了。”這個端午節,從上海來西北旅游的張先生沉醉于水清岸綠、空氣清新的優美環境,徜徉在一步一景、迂曲回環的沿河步道上,驚喜于和大西北的美景相遇。

地處中游的丹霞景觀山、生態植物園、音樂噴泉、主題雕塑、石林碑刻等如今已是臨澤縣人民散步休閑的必經之地和迷人風景帶,茶余飯后大家漫步河畔、休閑健身、乘涼休息,與綠樹成蔭、水波蕩漾的自然景觀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畫卷。

下游圍繞曹家湖、雙泉湖、屯泉小鎮打造的多功能水生態文化休閑產業區,集智慧健身步道、文體賽事、休閑娛樂于一體,宛如城市“后花園”。同時,挖掘西北獨特的泉水文化,發展以南美白對蝦、虹鱒魚、螃蟹、鱸魚等為主的富鍶水產養殖,建成水產養殖基地5個,形成“水安于民、水富于民、水美于民”的鄉村振興示范帶,集聚周邊420戶1500多人依水而居、以水興業。“今年養的魚最多,10萬斤,每月出產六七千斤,從1月份到目前銷售4萬多斤。”在沙河鎮化音村九眼泉附近養殖虹鱒魚、金鱒魚的王守勤喜笑顏開。“自從河湖治理水系連通之后,水流水質越來越好,魚也養得越來越多,全季全年出產。”

以“水”為墨擘畫“幸福河湖”新圖景,以“點”帶面傳承“沙河文化”新內涵……流沙河流域綜合治理不僅改善了全域生態環境,帶來了沿岸產業之變,也開辟了鄉村旅游的新天地,一個個“破繭而出”的新業態依托美麗河湖風景線“火熱綻放”。“現在出門就是濕地、公園、綠蔭道,河水清澈、荷花開放、水鳥嬉戲,棧道平臺人來人往,一幅美麗的鄉村圖景。我們建設戶外露營地、燒烤營地,推動‘夜間’‘周末’‘假日’經濟發展。”瞅準鄉村旅游的人們摩拳擦掌。

治水、節水、活水,該縣探索出一條河道保護、生態建設、綠色發展的共贏之路。如今,流沙河悠悠碧水與靈動如畫的生態美景交相輝映,激蕩出河西走廊上獨特的風情,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綠色動能,引領經濟社會實現新的跨越和騰飛。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