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投資 > 正文

《杭州市林蔭道設計導則》為杭城林蔭道“量體裁衣”

2023-08-07 17:08:50來源:杭州日報  

“綠傘”般的行道樹下形成林蔭覆蓋空間,以交通功能為主,兼備景觀游憩、生態等綜合功能的城市公共道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林蔭道。

根據新時代“美麗杭州”建設的目標,并考慮到近年來極端高溫天氣頻發,林蔭道的規劃建設亟須加速落地。近期,由市園林文物局組織編制的《杭州市林蔭道設計導則》(以下簡稱《導則》)正式發布。這份導則既是“準繩”,也是“指南”,能夠進一步規范全市管理范圍內的林蔭道設計、改造提升和建設管理,從而實現美麗杭城的建設目標。

南山路懸鈴木


(資料圖)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份為杭城林蔭道“量體裁衣”的導則究竟有哪些“干貨”?

據悉,本《導則》系統性地梳理了林蔭道設計及建設過程中的諸多標準,包括設計原則、總體設計、豎向設計、種植設計、鋪裝設計、重要節點設計等方面,大到道路綠化的空間布局,小到一塊路面地磚的選材鋪設,均提供了明確的參考,如同一本“百科全書”,全方位為杭州未來的林蔭道體系建設描繪精美藍圖。

首先,杭城的林蔭道設計是否有需要遵守的“原則”呢?答案是肯定的。杭州的林蔭道設計共有四項原則,是指導全市林蔭道建設的基本思路。這四項原則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一個全面的“標尺”。《導則》強調了林蔭道的規劃建設需要生態與審美兼容、形式與功能協調、統一與多樣共存、保護與規建并舉。

設計原則

在總體設計層面,《導則》明確了林蔭道規劃設計的總體目標是為城市打造“連綠通藍,織路成網”的林蔭道系統結構。眾多林蔭道宛如綠色的絲線,串聯起城市主要的公園綠地與濱水空間,形成一張綠網,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抬頭就是綠蔭”的慢行生活,促進綠色出行。在此基礎上,《導則》還根據杭州現有的多種城市道路規格制定了不同的綠化模式,從而為每一條道路定制了“專屬套餐”,真正實現了“靈活多變、量體裁衣”。

一板二帶式綠化模式圖

二板三帶式綠化模式圖

三板四帶式綠化模式圖

四板五帶式綠化模式圖

那么,有了規劃上的“指南”之后,如何將林蔭道的設計落實到細處呢?《導則》的重點內容之一就在于林蔭道的設計及建設。

林蔭道的“林”,是我們抬頭即望見的部分,道路兩側樹木的種植無疑是重中之重。樹種的選擇定義了林蔭道的底色,種植的模式凸顯了綠冠的層次,種植的密度則又決定了樹蔭的濃度……林蔭道種植設計的核心便是針對不同道路綠化的種植條件和功能需求,選用合適的樹種與種植方式,實現林蔭覆蓋最大化的同時,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道路景觀的美化、降低綠化養護的強度,打造道路中的“全能型選手”。本《導則》從樹種選擇、種植模式、種植規格、種植密度等專業層面出發,結合杭州的綠化特色,因地制宜提出了種植設計的相關原則與建議,讓每條林蔭道都能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景線。

林蔭道綠化種植水平模式圖

林蔭道綠化種植層次結構模式圖

在保證車輛與行人頭頂的綠植冠大蔭濃的同時,還需要讓每位市民腳下行走的地面鋪裝舒適耐用。《導則》針對林蔭道的樹池、路面鋪裝與護欄、盲道等要素出臺了詳細的規范與引導說明,以求創造安全、親切、富于人性色彩的道路空間,帶給市民們更為享受的出行體驗。

行道樹樹池平面示意圖

行道樹樹池覆蓋物分類

人行道鋪裝圖案設計類型

此外,林蔭道沿線還會途經一些特殊節點,例如公交車站、交叉路口、橋梁、地鐵站等區域,人流與車流量較大,因此這些區域的功能需求與綠化種植要求也更為特別。因此,本《導則》根據不同的場景開展設計,在保障交通功能與安全的同時,為每一處節點提升景觀特色,也為杭城積極塑造一個個“綠蔭櫥窗”。例如,為保證公交車站周邊視線的通透性,車站前后30米范圍內的兩側分車綠帶和行道樹綠帶均不可種植中層亞喬木;而在公交車站后方及周邊可采取種植落葉喬木樹陣的方式放大林蔭效果,讓林蔭道“冬暖夏涼”,提高公交車站的候車舒適度和景觀辨識度。

公交車站道路綠化種植示意圖

交叉路口道路綠化種植示意圖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