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研報 > 正文

今年這個環境,我勸你:一邊內卷,一邊躺平

2023-08-19 09:18:37來源:互聯網  

作者|Mr.K編輯| Emma

來源| 技術領導力(ID:jishulingdaoli)


(相關資料圖)

百家講壇主講人鮑鵬山教授,曾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他認為孔子和莊子,是中國人的A、B兩面。一個代表內卷,一個象征躺平。

仔細想想不無道理,孔子的人生態度是積極的、是進階的,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而莊子的處世哲學,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翻譯成白話就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這不是累傻小子嗎!已經追逐知識的人,你們不覺得累嗎?這字里行間彌漫著濃濃的“躺平”味。

先賢們多少有點不讓人“省心”,他們的觀點如此不統一,讓一片蕭瑟之氣中的打工人們,沒了精神指引和理論依據,咱們到底是該愈難愈卷呢,還是該順勢躺平呢?K哥的看法是,咱誰也別得罪,來他個“一半清醒一半醉,五分躺平五分卷”就挺好。

01

工作:姿態上內卷,心態上躺平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某次演講中說道:工作將是生活中的一大部分,讓自己真正滿意的唯一辦法,是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工作。除了喬布斯說的精神層面的滿足外,咱們物質層面最基本的吃喝拉撒,也都離不開工作。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打工人都得在職場中表現出戰斗姿態。該掌握的技能要掌握,該完成的目標要完成,不管工作是不是你喜歡的,老板是不是你認可的,都應該如此,這不算內卷,而是職場的基本道德底線。

真正內卷的開始,往往來自“災難性思維”。所謂災難性思維,就是在遇到某件事時,傾向于認為事情會往最壞處發展,從而讓個體陷入巨大的恐懼情緒中,難以理性分析,對災難化思維信以為真,進而陷入焦慮思維的怪圈。

比如,很多人已經加班到晚上9點鐘了,還不敢走,老是擔心別人都不走,我先走會不會顯得我工作特別不積極;如果給老板這樣的印象,下次裁員,會不會先把我裁掉;如果我失業那可就麻煩了,每個月8千多的房貸該咋辦呢…心里的小劇場就這樣無限延伸下去,哪還敢走,即使已經完成了當天所有的工作,也要留下來假裝工作,和大家一起耗,到了這個階段,也就開始形成了內卷。

事實上“內卷”這個詞最初屬于學術范疇,比如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在《農業內卷化》一書中就曾提到過,大概是指“沒有發展的增長”、“不斷地重復”或者“機械地運轉”一類的意思。而基于“災難性思考”引發的一些沒必要、沒價值的行為,就是非常典型的內卷行為,這種內卷,除了造成更多情緒內耗、無所適從外,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面對這種內卷和精神內耗,最好的解藥就是心態上的躺平。許知遠在《向往的生活》中說過一句話:“做一個誠實的自我,比做一個假裝勤奮的自我,更值得尊敬。”這句話送給每一個卷到不知所措的打工人再適合不過了。盡己所能,無愧于心,能做的都做到位了,如果老板還不肯放自己一馬,你就別留這樣的領導過年了,索性自己放自己一馬,看天能不能塌不下來。

02

社交:成長上內卷,圈子上躺平

稻盛和夫說:“你遇到的人,都是被你的能量吸引而來的。你是誰,便會遇見誰。”很多人受一些“混圈子”、“抱大腿”的成功學雞湯影響,光考慮能“遇見誰”,卻忘了先審視“自己是誰”。

成交人的社交,向來講究的是實力和交換。在考慮進群、入圈前,一定不要忘了想想自己能給別人帶來什么價值,有哪些上桌的籌碼。如果沒有,記得先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有”。兩手空空,一無所長的和別人、別的圈子“強融”,只會讓自己顯得幼稚無知,最后很可能淪為別人眼里的笑話。

暢銷書作家、考蟲網聯合創始人李尚龍,曾經講過自己“混圈子”的經歷。李尚龍當年去北京求學時,父親就叮囑他,一定要多交友,多拓展圈子。于是他就按父親說的,在學校里積極參加各種社團,盡量結交學校的各位老師和各種風云人物,而且還非常用心的記住那些老師分管的工作,覺得哪一天可能會用到,平時也盡量創造一切機會和那些“有用的人”噓寒問暖,保持聯系。

后來,李尚龍真的遇到點事,要找一位他認為已經“很熟”的老師幫忙,但他的求助信息發出后,收到的卻是那位老師簡短又扎心的三字回復“我沒空”。

多年后,真正明白了人情世故的李尚龍,回憶起此事,有了這樣的感悟:想讓對方幫自己的忙,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你能提供等價的回報。而當時的自己,只不過是眾多希望獲得老師青睞、但自身又無甚價值的普通學生之一,對于這類人“份外”的求助,老師選擇無視是非常自然的,也是再正常不過的。

正如《請停止無效社交》一書中所說:“當你的能力,資源,地位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你所做的不過是無效的社交。” 真正的社交,其底層邏輯必然是基于價值互換的強關聯,而不是“我認識xxx”但實際上不能產生任何鏈接的自嗨式的弱關系。有意義的社交,一定是能在建立雙邊或多邊利益共同體,能形成一個相對堅固的價值網絡,而不是我加了你微信,但發過的信息,對方永遠是已讀不回狀態。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請不要用“對方肯定很忙”來給自己遮羞,這只能說明,你在別人眼里不夠分量,沒有價值,別人連回一條信息的時間都懶得分給你。

格雷戈.麥吉沃恩在《精要主義》一書中說過:聚焦于最有價值的少數,擺脫毫無意義的多數,你才不會掉進無效社交的陷阱。面對這種低質“社交”,真正理智的人會果斷做“減法”,把節省下來的寶貴時間,放在自身的成長上,對自身的增值更“卷”一些,讓自己具備更多“可交換價值”,當你的這種價值越大,你能夠吸引的人就越多,你遇到你想遇到的“那個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03

處事:要事上內卷,破事上躺平

先思考一個問題,你花50塊錢買了張電影票,但進入影院后不久,就發現這是一部很爛的電影,沒有看的價值,這時候你會選擇繼續堅持看完這場爛電影,還是選擇中途離場?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因為他們覺得,我的50塊錢都花了,不看完就太虧了。

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給出的“正確”的答案卻是后者,即果斷止損離場。因為你花掉的50塊,已經成為沉沒成本,對做出當下的決策,已經沒有影響和價值。如果你選擇留下,硬著頭皮看這場爛演出,不僅會浪費更多的寶貴時間,還會繼續破壞和惡化你的情緒,得不償失。

道理其實并不難懂,但真正做到卻往往沒那么容易。現實中有太多人因為固執、因為舍不得放棄“沉沒”成本,而讓自己沉溺于毫無價值的破事上,錯過了更多更該做的要事,浪費了人生寶貴的時間。聰明的人則不然,他們可以很快實現自我的“撥亂反正”,重新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更值得、更有價值的事情上。讓自己因勢利導,實現困境中的逆襲。

19世紀50年代,美國“淘金熱”盛行,很多人揣著發財夢,來到美國西部,試圖一夜暴富。其中就包括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但這位滿懷激情的小伙子,慢慢發現,淘金遠沒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不僅他自己沒有淘到,那些比自己來得早、干活更麻利的人,也同樣是一無所獲,再堅持下去幾乎和浪費時間沒有差別。這時,他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和這里的大多數人一樣,繼續堅持淘下去;二是放棄有可能淘到金的渺茫希望,開始做點別的事,讓自己有其他方面的收獲。

最后,小伙子選擇了第二條路,他先是用自己身上所有的積蓄,開了一家專門為淘金工人服務的雜貨店,這很快讓他賺到了一大筆錢。后來他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把搭帳篷的帆布做成耐穿耐磨的褲子,很受淘金者歡迎。于是他就把所有的錢和精力,都投入這種極為暢銷的褲子上,他的生意隨之越做越大,直至開辟了一個新的商業神話。這種褲子后來被稱為“牛仔褲”,這個小伙子就是牛仔褲的發明者、LEVI"S(李維斯)創始人,李維·斯特勞斯。

經濟學上,有一個鱷魚法則。是說當一只鱷魚咬住了你的腳,如果你試圖用手去把腳從鱷魚的嘴里拉出來,結果很可能出現你的手和腳同時被鱷魚咬住的情況。你越是掙扎,就會被咬得越嚴重。所以,如果你被鱷魚咬住了腳,損失最小、也是最理性的做法,就是犧牲一只腳。就像上面故事中,李維.斯特勞斯及時放棄“淘金”做法,轉而開始做雜貨店,做牛仔褲一樣。

現實中,很多人卻缺乏這種及時止損的勇氣,面對爛事時,沒有選擇躺平、不計較,而是沉溺其中,和沒意思的破事糾扯拉鋸,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把這種不怕“卷”、敢于“卷”的精神和態度,放在對我們更有價值的要事上,我們的人生不是更有意義嗎?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著名過“費斯汀格法則”:即生活中的 10% 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 90% 則由你對發生事情所做的反應決定。不妨引申一下,把內卷和躺平,理解為人們遇到事情時可供選擇的“反應”。那么可以想象,我們做出內卷或躺平的不同選擇,其結果和收獲也必然大不相同,甚至會產生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希望每個小伙伴面對選擇,都能做出最正確的決斷,在躺平和內卷中自如切換,不負歲月,不負人生。

號主簡介

號主簡介:Mr.K,黃哲鏗,企業數字化轉型專家,「頓悟山丘」創始人,科技博主,曾擔海爾、中通、1藥網技術高管,著有《技術人修煉之道》《技術管理之巔》。分享:成長干貨、科技趨勢、數字化轉型、商業洞察。

- END -

K哥私人微信開放1天,快來圍觀朋友圈!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