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6位“追夢人” 6個雄安關鍵詞

2023-04-04 08:54:51來源:上海證券報  

雄安新區白洋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雄安新區白洋淀旅游碼頭

雄安新區商務服務中心

在雄安這座嶄新的城市,數以萬計的建設者朝耕暮耘,在燕趙大地上共譜慷慨之歌。在這里,稚嫩的人帶著老成的底色,成熟的人懷著創新的激情。

他們,來自央企、上市公司、私營企業;他們,生在白洋淀,長在新城中。不管來路如何,在雄安,他們帶著光,開辟未來方向,一路同往。

張利峰——雁過“留”聲

張利峰

這是一位“留”在雄安的央企干部,他的關鍵詞,是“留”。

今年是張利峰來雄安的第4個年頭。從掛職、到任職,張利峰說自己的能力、思維、站位都有了很大變化:“從起初‘我來新區學習’轉變為‘新區建設有我’。”

回憶在雄安新區的日日夜夜,張利峰感慨萬千:“在經歷、感受‘變化’的過程中,我與這座未來之城共同‘成長’,成為‘雄安一棵樹’,扎根雄安,共同建設綠色之城、智慧之城、創新之城。”

2019年3月,剛過不惑之年的張利峰來到雄安。他來自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由中組部選派赴雄安新區掛職。來雄安后,他擔任中國雄安集團基礎建設公司副總經理,分管產業運營部、安全質量部等工作。

“掛職即任職,到崗就適崗,快速融入、系統學習,建制度、立規矩、搭平臺、帶隊伍,高質量完成本職工作,積極發揮參謀助手作用。”張利峰深有感觸地說,“認知的深度決定視野的廣度,認知的突破帶動能力的提升。從集團的百日攻堅、十月突破、悅容志愿行動到三年聚變,歷次活動,一次又一次拓展了我的認知,心不磨、智難開,磨的是心智、練的是本領,只有‘心在事上磨,事在心上練’才能實現自我突破、自我提升。”

張利峰是為數不多的留任新區的代表。2021年4月,他留任新區。2022年4月底,擔任中國雄安集團基礎建設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生產經營工作。

談及留任原因,張利峰說,這個城市留人,這份事業留人,這里感情更留人。這里有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優秀建設者,大家有情懷、有能力、有擔當,為了共同目標日夜奮戰,結下了深厚的戰斗友誼。新區是我們放下行囊、追逐夢想的地方,空氣中彌漫著創新的味道,散發著廉潔的氣息。“這里是干事創業的大舞臺、擔當盡責的大平臺、比學趕超的大擂臺。看到四通八達的道路通車、管廊運營,更增強了我們的獲得感和成就感。”張利峰對未來信心滿滿。

吳軍——“融”光煥發

吳軍

“你看我今年多少歲?”在雄安新區首屆科技·人才·創新周開幕儀式后,剛剛獲得雄安新區頒發的首批“雄安A卡”的吳軍容光煥發地問記者。

吳軍的關鍵詞,是“融”。他是中交雄安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長、總經理,2017年12月,他帶著“三桿槍”一馬當先投入到中交集團對雄安的建設布局中。

在他的臉上看不出歲月的痕跡,但考慮到他的人生經歷,記者保守地猜測——“40歲?”

“哈哈哈哈,我都47歲啦!”吳軍大笑著說,“在這里,很多人都無法猜測年齡,當我們和更多年輕人一起創業的時候,心態會越來越年輕,甚至有點大學生的狀態!”

“尚是少年”的吳軍,在過去幾年間,帶領團隊創造了中交集團的融資租賃“神話”。

“投資雄安就是投資未來,建設雄安就是建設未來,為雄安服務就是為中國的未來服務。——這是中交集團的要求,于是,我們來到了這里。”如今,吳軍所率領的團隊從4人、18人、39人,到65人,沿著中交集團在全球的產業布局,中交雄安租賃開拓了產融結合的新模式。

在這里,他帶領他的團隊住在公司旁,業務鋪全國。4年多來,累計簽約近450億元,累計投放近370億元,業務遍及23個省份,以及海外的德國、巴拿馬。“我們團隊里一半人都是從雄安和周邊地區引進的專業化人才,他們都有著‘雄安夢’!”

結合雄安創新發展理念,如何走好“產融結合”之路,吳軍也有過迷茫。他帶領團隊堅持金融服務產業脫虛向實,在雄安“邊學習、邊創新、邊研究、邊落地”,他們首創多項具有雄安特色的金融服務案例,實現了“租賃+產業”的深度融合。

雖然吳軍平均三到四周才能回一次天津的家,但是他說:“創業,就是要拼搏,感謝雄安,讓我的心態更年輕,帶領團隊創造我們的夢。”

蔡祥龍——“物”超所值

蔡祥龍

在達實智能雄安分公司總經理蔡祥龍看來,自己是安徽人,也是新雄安人。這位來自物聯網行業的新雄安人,他的關鍵詞,是“物”。

“2017年7月初,我就跟著公司的考察團隊來到了雄安,7月底我們完成了選址,在新區設立了全資子公司,當年11月1日,我的關系正式轉到了雄安。”

6年來,生活上的困難和工作上的挑戰比比皆是。“舉個例子,6年前,我們是點不到外賣的,也不能用軟件打車,當時感覺這里還是一個落后的北方縣城,生活工作確實有些不方便。一些前期來支援的同事,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現象。”蔡祥龍回憶道。

“現在就不同了,在雄安的街頭走一走,你似乎可以聽到城市生長的聲音。一線城市的現代化便利公共設施,很多在雄安現在也能看到。這里的學校、運動場館及道路,還有白洋淀的水質,都不是6年前的樣子了。”蔡祥龍說。

談及事業,蔡祥龍也感慨萬千:“伴隨新區一路成長,分公司業務覆蓋華北5省2市,逐步成為公司在北方的總部,業績穩步提升。新區的一棟一棟建筑物拔地而起,達實智能也正在以物聯網的技術解決方案為智慧新區添磚加瓦。”蔡祥龍說。

6年來,公司依托自主研發核心物聯網技術,為萬物智聯的數字雄安提供規劃建設咨詢服務,積累了一批用戶數據和服務經驗。

日前,蔡祥龍被任命為達實智能總部空間場景事業部總經理,對于他來說,肩上擔子又重一分:“我們希望把達實智能最新的科研成果應用到新區建設!”

蔡祥龍還開心地透露了一個“小秘密”:“我的兩個寶寶,一個2018年出生,叫‘安安’,一個2019年出生,叫‘果果’,就是為了紀念我在雄安不平凡的歲月和取得的小小成果。”

鄭運年——勇“網”“職”前

鄭運年

每天傍晚,都是家住容東安置區南文社區弘文花園的鄭運年最忙活的時候。在位于容東金湖西路的“老漁家鐵鍋燉”餐廳的大堂里,坐滿了前來品嘗白洋淀特色燉魚的食客。

“這是二兒子開的飯館,我在這里幫幫忙。”鄭運年一邊招呼著客人,一邊和記者熱絡地聊起了家常,“以前我們家住在安新縣大王鎮西陽村,從事外貿服裝加工,收入還是挺不錯的。2019年村子整體拆遷,我的工廠也搬遷到了白溝,我就把服裝生意交給大兒子打理。”

但是老鄭閑不下來,搬到容東后,他也有困惑和顧慮:“我們祖祖輩輩是農民,到了城市,沒有了耕地,又不開服裝廠了,我能干點兒嘛?”

去年底,二兒子和朋友合伙開了這家本地特色菜餐廳,為了幫襯生意,老鄭玩起了抖音,做起了直播。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在直播帶動下,兒子的鐵鍋燉魚飯館意外地成了新區的“網紅”餐廳,老鄭也成了“小網紅”。

“這半年多,我接觸了很多像我一樣回遷安置的鄉親,大家身份變了,從農民變成了城市居民,住上了大樓房,小孩也進了現代化的幼兒園和學校。但是在高興之余,大家也都有一些迷茫,就是怎樣在快速發展的新區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人想去坐辦公室,有人想掙高工資,可是自己學歷不行!我總結出的經驗是,只要你勤快能干,日子肯定越過越美!”老鄭感慨道。

他還很自豪地介紹了自己新的身份:“零工驛站”的負責人,這是一家公益性的職業介紹所,幫助用人單位和有求職意愿的人對接。

村民老鄭,他的關鍵詞,是“網”,也是“職”。

“未來的路就在腳下,只要你邁出去大膽走,不能等靠要,要去拼。”老鄭眼中充滿期望。

朱寶安——“漁”之同行

朱寶安

開春后,安新縣端村鎮大淀頭村村民朱寶安的漁網生意又迎來一年中的旺季。

“現在物流方便,我家的漁網客戶可是遍布全國。”50多歲的朱寶安快人快語,他中等身材,個頭不高,藍色襯衫,發型利索整潔,頗有些文質彬彬的氣質,“我的小作坊請了村里幾個中老年人幫忙,每年凈利潤有10多萬元,不算多,也還行吧。”

新區成立6年,朱寶安說,自己生活方式沒有變,還是在家經營自己的漁網小作坊。但是,出門轉轉,感覺又變了很多。

“改變最大的就是身邊的環境。”朱寶安指著碧波蕩漾的水面說,“俺村是淀中村,我年輕時還當過漁民。后來,水質污染,好多魚沒有了。以前白洋淀的水質確實相當惡劣,天氣一暖和,站在淀邊,就能聞到一陣陣臭味兒。你看看現在,水多清澈!”

朱寶安感嘆,通過新區對環境的治理,白洋淀的水質有了很大的改善,原來絕跡的一些魚種現在又出現了。“比如說銀魚,對水質要求非常嚴格,我很久以前見過。兩三年前又出現在淀里了,這說明白洋淀的水質相當好了。”朱寶安自豪地說,“還有一個事,我感觸很深,就是淀里鳥類是真多了。我小時候白洋淀里真是什么水鳥都有,但是后來因為環境污染等,就很難看見了。新區成立以后,淀區環境越來越好,好多小時候見過的鳥又回來了,而且種類比以前還多。像青頭潛鴨,都說是鳥中的‘大熊貓’,去年12月一下子來了100多只。而且現在的水鳥還不怕人呢,在人面前來回溜達,也不飛,這說明人們愛護環境,你說是這個理兒吧?”

大淀頭村是白洋淀畔的純水村之一,村民們“靠水吃水”,村子也“因水而興”,直至現在還有部分人保留著傳統漁民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朱寶安的關鍵詞——“漁”。

朱寶安也有憂慮,現在年輕人在外經商打工,村里中老年人多,一般從事民俗旅游或漁網生意,大家的謀生手段還是有點單一。

“我就一個兒子,現在他研究生畢業,留在上海工作。咱想著孩子買房子的時候給幫襯一下,我和老伴每天忙忙碌碌,還得往前奔。”談起未來,朱寶安笑著說。

周小波——“企”心合力

周小波

“2019年3月26日,我在雄安新區拿到了營業執照。”2023年的3月的一個深夜,河北雄安江之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小波開始回顧自己在雄安的創業之旅——周小波的關鍵詞,是“企”。

來雄安前,他所在的公司在全國航空媒體運營中排名前列,早已被山東省委宣傳部列為重點文化產業輔助單位。2018年,年近五旬的他告別在濟南的妻兒,獨自一人踏上旅程。“我跟老婆說了,做好虧損3到5年的準備!”這位豪爽的江西人在創業之初帶著“搏一把”的心態。

在雄安這4年,周小波立足主業文化傳媒,不斷拓展商業版圖,是雄安建設的“幕后工作者”。雄安集團的宣傳畫冊、講述雄安的書籍產品、關于雄安的宣傳短片、展示新區的陳列展廳……這些項目他的公司均有深度參與。

周小波的公司一直駐扎在容城體育館附近的一個U形寫字樓里。4年來,他見證寫字樓里的企業來來往往,但是不變的,是他和幾個朋友。“我們一直說,堅持就是勝利!”

談及創業心得,周小波表示,在雄安開拓業務,資金實力、做事能力、履約能力缺一不可。雖然公司尚未盈利,但是周小波對雄安的未來充滿信心。“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了!”他笑著說。窗外,雄安郊野公園的風,正吹向這座嶄新的城。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