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資訊:最難時平均每天僅掘進1米多 “世界第一埋深”如何被攻克?

2023-06-14 14:45:57來源:四川日報  

“打了6年,終于看到對面那束光了!”6月6日,涼山州甘洛縣境內,站在峨眉至漢源高速公路大峽谷隧道左線洞內,看著面前剛剛打通的巖壁,四川路橋峨漢高速2-7分部項目經理葉少波頗為感慨。


(相關資料圖)

當天,隨著“最后一爆”順利完成,峨漢高速關鍵控制性工程——大峽谷隧道實現雙洞貫通。

從大峽谷隧道的頂部到隧道穿越山體的山頂,最大垂直距離1944米,這讓大峽谷隧道成為世界第一埋深的高速公路隧道。由此帶來的巖爆、溶洞、高地溫等多種不良地質,與建設如影隨形。

“世界第一埋深”是如何被攻克的?

看建設

最難時1個月僅掘進48米,科研創新鏟除“攔路虎”

打通大峽谷隧道,最難的是什么?“巖爆!”葉少波脫口而出。

巖爆,是隧道建設中較常遇到的一種現象,但大峽谷隧道的巖爆現象極為突出。2019年3月以來,隧道出口端的巖爆就頻繁發作,持續至今。

葉少波清楚地記得,初期是弱巖爆,“走進洞就能聽到陣陣悶響,好像打雷一樣”;越往里掘進,埋深越大,巖爆程度也越來越強,掌子面(即隧道掘進的工作面)正面、拱腰圍巖不時有巖石彈射。“拳頭大的石塊就像子彈一樣彈出來,幾十米外被打中都疼得厲害。”談及自己被巖石“擊中”的經歷,他記憶猶新。

突出的巖爆伴隨著垮塌,好幾次,初支和開挖的施工用臺車直接損壞,施工面臨極大的安全風險,一度陷入停滯。最難的時候,1個月僅掘進48米、平均每天才1米多,而正常情況下每月掘進進尺應為150米—200米。

怎么辦?項目一線團隊首先多方求教,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馮夏庭以及成都理工大學、西南交大、武漢大學的地質、爆破等專家到現場指導,“把脈問診”。團隊還赴四川已建成的最長高速公路隧道、巴陜高速米倉山隧道的建設單位“取經”。

其次是應用新技術、新設備。在技術專家的建議下,項目采用微震監測檢測技術,可對巖爆的發生提前判斷、提前預警;通過打孔、爆破等方式,提前釋放圍巖應力,讓巖爆現象衰減;加大建設中的支護、噴漿等進程,快速“鎖定”掘進層巖石,杜絕巖石彈射。同時,大量投入三臂鑿巖臺車、自動濕噴機等技術含量高的機械設備,減少掌子面開挖的作業人員,增大作業人員距掌子面距離,以保證施工人員安全。

多措并舉、多管齊下,這個最大的“攔路虎”被鏟除。攻克大峽谷隧道中應用的部分技術,成為“超長深埋高風險公路隧道建設關鍵技術及應用”科技成果的一部分,獲得2022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建設中應用的“一種防巖爆的臺車”已獲得發明專利。

看運營

按“智慧高速”標準打造,實現對橋隧自動監控

從隧道深處的貫通處往漢源方向,汽車在洞內不斷“變道”,通過兩條隧道之間的橫洞駛入左洞或右洞,不一會兒就來到正在建設的地下風機房。這是一個寬10米、長100米并連著若干支洞的巨大空間,洞高14米,近5層樓高度。

“風機房相當于隧道的呼吸系統。”四川路橋峨漢高速2-7分部工程科科長姜濤告訴記者,一般的隧道不用設風機房,大峽谷隧道長達12.1公里,僅靠進出口的自然風不能確保隧道內空氣清新,因此在進口端和出口端分別設置一個地下風機房。

出口端(漢源側)的這個地下風機房內部有15個交叉口,交叉口之間設置聯絡風道;進出風口是位于地面的一個施工斜井口,與風機房有160米左右的自然落差,方便送風。隧道建成運營后,將在主風機房位置設置大功率風機隨時抽取廢氣,吹送新鮮空氣,形成一個呼吸系統。

超過10公里的高速公路隧道,運營后的安全考量也極為重要。蜀道高速集團樂漢公司總工程師李華明介紹,此前車輛穿行的隧道之間的橫洞,就是設計時的精心考量。這些橫洞將長隧“分割”成多個短隧,一旦洞內發生意外,車輛可通過橫洞轉換變道,便于救援車輛進入,也可避免洞內長時間擁堵。

全新的安全運營“利器”也將亮相峨漢高速。李華明介紹,峨漢高速橋隧比高達87.4%,正以橋隧為監控重點,按“智慧高速”標準進行建設。“比如大峽谷隧道,平均120米左右就將安裝一個‘智慧桿’。”他說,“智慧桿”里的電子設備,相當于“千里眼”“順風耳”,可實現對全路段的24小時監控,一旦公路上發生意外,系統可在1秒鐘之內識別到,并自動通知工作人員前往處置。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