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 > 正文

【世界時快訊】推動重點產廢行業綠色升級 打造獨具特色“桂林樣板”

2023-05-29 14:19:06來源:凱迪網  

我市啟動“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

推動重點產廢行業綠色升級

打造獨具特色“桂林樣板”

□本報記者 周文俊


(相關資料圖)

記者從5月26日召開的桂林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啟動會上獲悉,近期,市政府辦下發《桂林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將實施至2025年,覆蓋全市所有行政區域,將全力實現全市典型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工業固體廢物、常住居民與季節性旅客生活垃圾產生強度穩步下降,建筑垃圾資源化率大幅提高,農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飛灰等典型危險廢物區域處置設施缺口基本補齊,以及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產生、收集、運輸、利用處置信息化服務與管理信息“一張網”等目標。

據介紹,2022年4月,生態環境部等18個部委發布了國家“十四五”期間“無廢城市”建設名單。我市成功入選,是廣西三個入選城市之一。

該《方案》基于桂林市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的目標,圍繞桂林市歷史遺留固體廢物處置、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分類、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等難題,研究制定了覆蓋工業、農業、礦山、建筑、醫療衛生、日常生活、旅游景區等領域的八項主要任務,全面推動重點產廢行業綠色轉型升級,打造獨具特色的“無廢城市”桂林樣板。

在實際建設中,我市將把“無廢”理念融入國民教育,鼓勵學校開展“無廢城市”宣傳教育。同時,廣泛宣傳綠色低碳“無廢”理念,培育“無廢機關”“無廢學校”“無廢醫院”“無廢社區”“無廢工廠”“無廢園區”“綠色礦山”“無廢景區”等“無廢細胞”,并基于“兩江四湖”等區域性旅游資源,系統協同構建“無廢山水”。

桂林既是旅游名城又是農業大市。《方案》提出,以生態旅游和特色農業為抓手,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以及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建設“無廢民俗鄉(鎮)村”,形成桂林市“紅+綠”生態旅游與綠色產業協同的高質量發展模式的總體目標。通過實施“低碳旅游”行動,探索開展低碳景區、低碳旅游線路等試點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低碳旅游”示范區。同時,積極探索農膜、秸稈、畜禽糞污等農業固體廢物多渠道資源化利用,爭創一批國家、自治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至2025年底,畜禽規模養殖率達65%,農膜回收率高于93.18%、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60%。

工業生產是產生固體廢物的源頭之一。根據《方案》,我市將推動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綠色工廠和園區建設等,到2025年底,實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高于93.1%、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堆放存場所(含尾礦庫)綜合整治占比維持在100%、除尾礦外的工業固體廢物儲存處置量下降幅度達50%,實現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儲存總量趨零增長。

《方案》明確,要踐行城市綠色低碳生活,開展“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創建行動。至2025年底,綠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廣,實現快遞綠色包裝使用率達95%,生活垃圾清運量低于100萬噸;六城區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7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焚燒處理能力占比達85%和污泥無害化處置率維持在100%。

與此同時,積極建設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布局綠色建筑新城。至2025年底,實現六城區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可回收物回收率達80%,縣級以上區域醫療廢物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達到100%;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100%,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60%,資源化利用率達20%。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無廢城市”不是指城市不產生固體廢物,而是通過創新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的先進城市發展模式。在“無廢城市”建設中,我市將把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融入到高質量發展進程,持續推進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各類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使整個社會建立良好的廢物循環利用體系,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為桂林市“十四五”時期綠色轉型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開啟新篇章。

來源:桂林日報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