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 > 正文

正畸大咖熱議行業焦點:如何矯治要科學診斷、調頜位需慎之又慎 今日熱聞

2023-06-08 16:01:28來源:封面新聞  

近日,在2023時代天使A-TECH大會“口腔正畸科學診治圓桌論壇”上,多位國內正畸權威專家針對正畸治療中“拔與不拔”、頜位“調與不調”這兩大行業焦點展開討論,并明確正畸牙齒與頜位的治療必須經過科學的鑒別診斷,不能草率為之,尤其是頜位重建非常復雜,對隨意改變頜位的決定要慎之又慎。


(資料圖片)

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王大為教授、北京大學口腔醫院許天民教授、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趙志河教授、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金作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房兵教授、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蔡斌教授等專家參與了討論與分享。

近幾年來,隨著正畸行業快速發展,各種矯治工具和理念不斷涌現,新的商業概念也層出不窮。然而,正畸是由嚴謹的醫學底層理論所構建的臨床學科,需要從科學診治出發、回歸醫療本源,更好地應用矯治工具。

數據顯示,中國和美國的錯頜畸形總患病率分別約為74.0%和73.0%,但我國更復雜的安氏Ⅱ類、Ⅲ類錯頜畸形患病率約為49.0%,美國為23.0%。這種情況導致中國患者的拔牙病例比例遠高于歐美患者。

這也意味著中國醫生會面臨更多拔牙病例患者。但由于市場教育和觀點差異,部分患者對拔牙矯治存在顧慮。王大為教授舉例了一個臨床病例,一個面型前突伴牙列擁擠的病例,醫生制訂了上下頜推磨牙遠移獲取間隙的方案。矯治中出現了上下切牙唇傾的問題。

那么,在什么情況下正畸治療應選擇拔牙方案呢?

許天民教授表示,雖然那些可拔可不拔的“臨界”病例,無論是拔牙還是不拔牙矯治,都可以排齊牙齒、糾正咬合,但對于側貌突度的影響不同,拔牙方案的面型突度改善好于非拔牙方案。所以,遇到這種情況他一般會問患者一個問題:你希望治療后的嘴巴再突一些更好看、還是回收一些更好看?

從安全性來說,如果想采用推磨牙向后或者擴弓來獲取間隙,要看患者磨牙遠中的骨量是否足夠,此外,推磨牙向后會對牙列穩定性產生影響,需要患者長期保持,才能獲得穩定的矯治效果。

趙志河教授同樣提到了安全性的問題:對于后牙區骨量不足,上下唇突還有較多擁擠的病例,沒有推磨牙向后的空間,反作用力反而導致牙齒向唇側傾斜,甚至有出現骨開裂/骨開窗的風險,簡單理解,就是部分牙根會跑到牙槽骨外面。

對于這種非推磨牙向后適應證的情況,醫生應當選擇拔牙矯治,同時,拔牙矯治也有助于調整鼻唇角偏小、頦唇溝偏深的問題,幫助改善患者側貌顏值。

金作林教授也高度認同科學診斷的重要性:“正畸矯治的第一步,也就是檢查和診斷,尤其重要。如果不熟悉系統化、標準化、規范化的診療流程,僅憑借經驗和習慣開展治療,最開始的診斷不準確,方案設計不合理,就會導致整個療程遙遙無期,乃至矯治失敗?!?/p>

房兵教授認為,是否拔牙需要將美觀、功能、健康等多種因素綜合考量,“如果考慮美觀,嘴突的大概率需要拔牙;如果有明顯的牙量與骨量不調,即使不考慮美觀,也可能要拔牙?!贝送?,在牙齒移動過程中還有始終關注牙根和牙槽骨是否健康、牙周是否健康、關節是否健康,這均會成為是否拔牙的影響因素。

頜位問題也是正畸行業備受爭議的話題。頜位,簡單理解就是“下頜骨的位置”,健康的頜位對于整個口頜系統至關重要,而牙齒咬合、顳下頜關節以及神經肌肉的情況,都會影響頜位的穩定。

“咬合和關節位置改變后,其結構和功能是否也能隨之適應呢?”,對于王大為教授提出的這一問題,專家們也展開了熱議。

房兵教授認為,患者是否需要通過頜位重建來治療,正確的診斷是關鍵。對于功能性偏頜,可以通過牙齒矯正來消除咬合干擾、糾正或改善不對稱的問題;但如果是成人骨性偏頜,就不能盲目進行頜位重建,在上海九院口腔正畸科,沒有僅僅用正畸手段來解決成人骨性偏頜問題的病例。

此外,房兵教授指出:“通過頜骨的牽引或前導來進行頜位重建,我會嚴格控制在青少年患者,成年人目前是不做的,以避免可能出現的關節風險?!?/p>

趙志河教授簡單介紹了國內和國際上的一些相關研究并指出,兒童青少年相比成人,可以更好地進行咬合和關節干預,但一些研究也發現,在成人中也可以觀察到一定的關節改建和新骨生成影像。關節和牙齒咬合可以相互適應,但要把握好“度”,這就需要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正畸醫師,給出專業、充分的診斷和治療中。

金作林教授強調了正畸治療之“源”的重要性,也就是“恢復正常咬合以及正常的生長發育”,任何一種矯治手段都不能違背這一宗旨。

金教授指出,關節問題非常復雜,涉及年齡、結構、骨密度、肌肉、口腔習慣等太多因素,并不建議正畸醫生花費過大的精力去研究關節,也不建議對成人進行關節的干預,“青少年時期尚有適應關節改建和生長,而成人關節如何能夠確定實現的是生長而不是破壞呢?面對成人的頜位重建一定要非常慎重,風險高、成功率低?!?/p>

蔡斌教授表示,關于“頜位重建”的討論從19世紀40年代起就有了,隨著技術和研究的發展,由此誕生了創新和改進。但是,現代正畸非常重要的是對牙頜面整體結構的認知,換言之,不是簡單的矯正牙齒,而是要從牙齒、頜骨和肌肉的靜態和動態,進行全面科學診斷、規范治療,才能達到整個口頜系統的健康、平衡、穩定、美觀。

“如果通過人工強行把頜骨擺在某個位置,讓其他組織去適應它,這種適應能力是需要打問號的,風險是很大的,也是極不提倡的,應由醫生基于生長發育規律給予正確的引導干預,順勢而為的矯正才可能達成符合生物整體性的矯治目標?!?/p>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