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 > 正文

微資訊!河南發文:圍繞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新工科”專業集群

2023-06-12 13:13:58來源:大河財立方  

【大河財立方消息】日前,河南省教育廳印發河南省本科高校“新工科”專業重塑升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聚焦教師、課程、教材、實踐基地等關鍵要素,加強對現有傳統工科專業全要素重塑改造升級,打造“新工科”特色優勢專業集群,為“十大戰略”實施和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強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方案明確,通過3-5年的努力,力爭實現全省工科傳統專業的重塑升級。面向產業前沿,對接重點產業鏈,著力打造50個左右產科教深度融合的特色優勢新工科專業集群;構建500門左右新工科數字化核心課程,培育100位左右新工科智慧教學名師,打造300部左右新工科新形態教材,建設50個左右基于新一代技術融入的新工科實踐基地,培養一大批新工科融合創新型學生。


(資料圖)

方案提出,圍繞現代醫藥、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智能裝備、智能傳感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工業軟件、碳中和、節能環保、高端裝備、生物技術等領域,遴選300個左右省級“新工科”專業重塑升級專業點、帶動1000個左右“新工科”專業全部實現重塑升級,著力打造面向戰略支柱產業和新興未來產業的特色優勢“新工科”專業集群。

河南省本科高校“新工科”專業重塑升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改革的指導意見》、教育部等五部門《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新時代河南省本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實施意見》精神,推動現代智能化技術全面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加快推進全省本科高校面向新工科要求的傳統工科專業重塑升級,省教育廳決定啟動河南省本科高校“新工科”專業重塑升級專項行動。現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主線,主動適應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有效落實“新的工科專業,工科專業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的建設要求,聚焦教師、課程、教材、實踐基地等關鍵要素,加強對現有傳統工科專業全要素重塑改造升級,打造“新工科”特色優勢專業集群,為“十大戰略”實施和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強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面向未來、育人為本。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挑戰,聚焦國家戰略和關鍵產業發展急需,加強戰略緊缺和新興產業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構建以智慧教學為中心,以個性化、多元化、數智化、標準化為特征的新工科未來學習新模式,完善和發展新工科人才自主培養新范式。

(二)堅持問題導向、融合創新。適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以解決傳統工科專業人才培養中的突出問題為重點,強化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化教學內容方法創新,推動信息化技術與新工科交叉融合的創新模式,構建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工科專業育人新優勢。

(三)堅持融入前沿、提高質量。以專業評價和一流專業建設為牽引,融入交叉學科的新知識、科學研究的新成果、驅動發展的新技術等科技和產業前沿,優化新工科專業和重塑升級專業的課程體系。貫徹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積極有序參加工程教育認證,加快推動新工科專業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四)堅持開放共享、交互合作。面向新工科拔尖人才創新培養,探索實踐產科教協同、國際交流合作和長周期評價等機制,完善高校、行業和企業等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以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最新需求推動人才培養改革,構建新型化、協同化、多元化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新業態。

三、行動目標

統籌組織實施高水平本科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創新提質工程,通過3-5年的努力,力爭實現全省工科傳統專業的重塑升級。面向產業前沿,對接重點產業鏈,著力打造50個左右產科教深度融合的特色優勢新工科專業集群;構建500門左右新工科數字化核心課程,培育100位左右新工科智慧教學名師,打造300部左右新工科新形態教材,建設50個左右基于新一代技術融入的新工科實踐基地,培養一大批新工科融合創新型學生,形成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案例,產出一批體現新工科導向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創新成果,推動普通本科高校專業、課程、教材、教師、管理和生態“六位一體”縱深變革,加快構建全方位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體系。

四、行動內容

(一)新工科專業課程群數字化驅動建設項目。面向行業前沿、應對企業需求,以培養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開放”“融合”“交叉”“貫通”為導向,結合交叉學科的新知識、科學研究的新成果、驅動發展的新技術,優化重構課程結構體系;以培養學生“大工程觀”為基礎,設置跨學科的通識教育課程;利用知識圖譜技術,以“基本理論+工程實踐+工程設計+創新應用”為路徑,構建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工程設計與實踐相融合的專業課程新體系;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完善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實踐課程體系。努力打造500門左右具有河南省特色的新工科領域核心課程,形成一批高階性、創新性和富有挑戰度的“金課”。

(二)新工科專業新形態教材建設項目。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特色,校企合作共建集研究、開發、培訓、評估、交流為一體的新型數字教材資源綜合運維平臺,引導校企協同開發建設、出版發行、共享共用,強化數字化采集、數據分析和全生命周期監管,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融匯,將自主可控技術、真實產業案例、典型解決方案等融入教材,持續提升數字教材質量。探索建立10所左右高校新工科新形態教材建設示范基地,開發部署數字教材在線編輯子系統、數字教材發布與管理子系統,推動高校教師利用高端制作工具建設新工科數字教材,努力實現高校新工科專業數字教材的立項、出版、發行、應用的數據動態采集,規劃建設300部左右省級新工科領域新形態教材。

(三)新工科專業智慧教學名師建設項目。支持高校探索研制新工科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參考指南,健全新工科師資隊伍培訓制度,引導教師通過參與企業科研創新、生產技術革新等加強工程實踐鍛煉;依托省級高校產科教融合教師創新綜合平臺和實踐流動站,加強新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基于教師專業成長,建立分層次、多平臺、多形式立體式的培訓網絡。舉辦河南省本科院校教師智慧教學創新大賽,培育100位左右智慧教學名師,支持建設50個左右智慧教學名師工作室、300個左右新型標桿基層教學組織,帶動引領5000名以上工科教師自覺革新教學理念、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開展啟發式、探究式、互動式教學和全過程考核評價,努力打造一支適應新工科專業要求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四)新工科專業智慧教學創新實踐項目。深入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強化產教融合、專業對接、課程銜接,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與行業企業共同研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著力推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融入工科專業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指導與幫助,著力培養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工程實踐能力、跨界整合能力以及創新創業能力,遴選立項100個左右體現新工科導向的省級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創新項目。

(五)新工科專業實踐基地智能升級建設項目。依據行業產業發展最新成果和新工科專業特色,結合學校定位和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需求,以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為核心,遵循能實不虛、虛實結合原則,鼓勵高校利用虛擬仿真、數字孿生等數字技術和資源,通過產教融合模式共同建設綜合型實訓基地和集中獨立的“大工程教育”實踐共享平臺,遴選50個左右新工科領域核心共享實踐基地,提高實踐基地智能化水平,提升實驗教學實際效果,夯實新工科專業實踐育人“新基建”。

(六)新工科專業大學生智能技術創新應用競賽項目。強化校企合作協同,積極探索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教學相長的育人模式,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構建豐富多樣的新工科專業學習場境,積極推廣應用新工科學習工具,組織開展“物聯網+”“人工智能+”“數字人+”等省級大學生新工科智能技術創新應用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新工科專業的興趣和潛能,切實提升新工科大學生面向學科專業前沿、行業企業生產一線解決復雜問題的創新能力。

(七)“新工科”專業重塑升級典型案例遴選項目。充分發揮典型示范的引導作用,對標新工科專業建設要求,構建工科專業重塑升級典型案例評價標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評價的分類引導,加強新工科專業數據采集與分析,發揮評價數據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實現在線評價和線下評價的交互融合,做到評價全方位覆蓋、全過程可視化,選樹200個左右“新工科”專業重塑升級典型案例,營造“新工科”專業重塑升級創新生態。

(八)“新工科”專業重塑升級試點項目。圍繞現代醫藥、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智能裝備、智能傳感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工業軟件、碳中和、節能環保、高端裝備、生物技術等領域,全面適應引領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遴選300個左右省級“新工科”專業重塑升級專業點、帶動1000個左右“新工科”專業全部實現重塑升級,著力打造面向戰略支柱產業和新興未來產業的特色優勢“新工科”專業集群。

五、行動保障

(一)加強協同聯動。成立“新工科”專業重塑升級專項行動聯盟,加強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行業企業協同配合,研究部署新工科建設重大任務,統籌協調工科專業重塑升級和新工科專業建設,制定年度升級和建設計劃,強化理論研究、調研指導和督促落實,研究解決新工科發展難題,推動“新工科”專業重塑升級專項行動落地見效。

(二)健全工作機制。高校作為新工科專業建設的實施主體,要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部門,建立健全部門、校院分工負責、協同聯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定期召開新工科建設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具體問題,確保專業、課程和研究項目等行動計劃落實落地。

(三)強化投入保障。積極引導高校優化支出結構、統籌安排經費,支持開展新工科試點專業、課程、教材、高水平教學團隊和研究項目等建設;鼓勵高校積極爭取社會資源的大力支持;省教育廳將視行動開展情況,對典型示范給予鼓勵性支持。

(四)突出示范引領。適時開展“新工科”專業重塑升級專項行動調研和評價;強化優質資源共享共用,加大先進模式、成熟經驗應用推廣和工作典型的宣傳表彰;發揮示范引領輻射效應,強化正確導向,努力為傳統工科專業重塑升級營造良好的環境。

責編:王時丹 | 審校:陳筱娟 | 審核:李震 | 監制:萬軍偉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