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 > 正文

林千圃:慎思人工智慧急速發展下的人文教育|環球微速訊

2023-07-01 00:49:38來源:中評網  


【資料圖】

中評社臺北7月1日電(作者 林千圃)在人工智慧科技急速發展、全球政治劇變的當下,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式與目標。位于強權認知戰中心的臺灣,更應該把重心放在豐富國民心智素養,以抵御訊息操縱。

根據教育家肯·羅賓森爵士的TED演講“Changing Education Paradigms”,我們耳熟能詳的講堂授課方式,即“一群學生聽老師滔滔不絕講課”之模式,其實源于19世紀的普魯士體制,當時其主要目的是訓練公民服從國家,訓練工人與軍人以應對工業社會的需求。這種教育模式下的學生沈默、順從、善于背誦知識,但因為不具批判能力而易受操縱,難以創新。

普魯士模式后來于全球擴散,并被視為典范。然而,強調服從、背誦的方式并不能養成公民,因而,講堂式教育本身與民主制度可謂格格不入。

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羅斯福認為:“民主的成功,有賴于一群能夠做出良好判斷的公民。因而,保護民主的關鍵,即是公民教育”。所以,為了讓國人與往后的世代享有民主,以及因民主而來的自由、法治與繁榮之果實,革新教育方法是必要的。

筆者曾投書倡議義務教育與國民教育應納入批判思考、邏輯推理、公民權利義務與資訊素養等科目,以提高國民的識別與防衛假訊息的能力。托馬斯·庫恩在《The skills of argument》一書中也指出,論辯技巧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透過實踐與學習來獲得。因此,問答法教育(Socratic teaching)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一種教育方式。

然而,有批評認為問答法要求的閱讀量過大,因而對于老師和學生的壓力也會更大,而且常有人認為學童和青少年無法進行深入的思考。筆者反對這種觀點,因為這種說法低估了問答法在維護民主和培育高級人才方面的長期價值,這些價值本身就值得我們做出投資。再者,這種觀點有一種將人視為工具的專制色彩。

筆者認為,就算是兒童,也完全有能力進行問答法的學習。根據我的授課經驗,無論在臺灣、中國大陸還是美國,只要接受過問答法的訓練,學生都能很好地討論各種問題,例如“為什么冥婚不能被認為是婚姻?”、“為什么刑法不懲罰兒童?”、“為什么法律禁止色情?”等。這些問答會讓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對于一些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進行質疑,并進一步理解自己的語言,并為自己的言論負責。

至于師資培訓,筆者認為應該讓教師直接體驗問答法的教學環境。培訓教師的人必須是精通問答法的人。在臺灣,有許多人獲得了美國的法學博士(JD)學位、哲學博士學位或者其他歐美名校的人文社科博士學位,他們都深度熟悉問答法,因此完全有能力成為優秀的師資培訓者。

臺灣需要適應這個變動急速的世代,更新教育方式,提升人文素養與批判思考能力,讓臺灣人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做出明智的選擇。而問答法教育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作者:林千圃,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敦法學博士生(JD))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