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環球微動態丨用工大省沒工可打?河南挺鬧心......

2023-02-23 07:45:37來源:大貓財經  


(資料圖)

“年輕人寧可送外賣都不進廠了!”

當年曹德旺說這話的時候,可是有不少人跟著捶胸頓足。

那為啥今年不抱怨了呢?很簡單,因為不缺人了。

在江蘇南通,某精密儀器廠就放出來20個招工名額。結果你猜怎么著?就在面試當天,外面嘩啦啦排出去將近200人的隊伍,氣得排不進隊伍的人直罵街。

等到了常州,某優質電子廠放出來30個招工名額,結果聞風趕來了差不多3000人,隊伍在食堂里整了里三層外三層,甚至把尾巴甩到了馬路邊,放眼望去一片黑壓壓的腦袋。

等到了珠三角,連排隊、給中介塞錢都不管用了。據說在東莞某地,有缺女工的廠子直接給男工開出了附加條件:想進廠賺錢?必須再介紹一個“同價位”的女工進來,確實是打得一手好算盤。

為了大螺絲擠破頭,是因為崗位實在太少。

就在這個月初,鄭州富士康發布了今年的招聘信息。讓人十分意外的是,除了出口加工區(八大街)放出來了點崗位外,綜合保稅區(港區)壓根就沒招人。

而且更讓人絕望的是,前一天才發了招聘信息,第二天直接就告訴你招滿人了——里面的老員工都不舍得走,自然就騰不出用工缺口。

這樣的景象,在往年你是看不到的。

一般到了年后的這個時候,鄭州富士康的招聘那是相當紅火的。把兩個廠區的幾個事業群加到一起,動不動就能整出來大幾萬的用工缺口,還得補上不少小時工和派遣工才勉強夠用。

至于待遇,那就更不用說了。去年春節,港區小時工的標準是一小時24塊錢,而派遣工干滿工期還有7000塊返費,再算上加班和各種獎勵,一個月下來怎么著都能拿到手六七千。

可就算是這樣,往往也填不滿富士康的夸張胃口。

不得已之下,地方甚至會利用下至村鎮的強大動員能力,比如自掏腰包給工人補貼、給村干部攤招聘指標等等,將充裕的勞動力源(行情600405,診股)源不斷塞進富士康的廠房。

聽起來夠夸張的吧?可跟零幾年的時候相比,這還真不算什么大事。

當年為了把富士康請進來,不光鄭州市長親自掛帥、牽頭負責項目推進,就連時任河南省長都放下身段、親赴上海跟老郭“毛遂自薦”。

等到合同敲定、項目開始推進,當地又以極高的效率調整了機場、甚至專門弄了條特快鐵路,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就搞定了第一期廠房,在老郭面前秀了一把“鄭州效率”。

雖然姿態有點低,但這畢竟是一場皆大歡喜的雙贏。

彼時富士康正深陷“十四連跳”的輿論泥潭,急需高效、穩定的生產基地;河南有人口有土地,可偏偏缺少能帶動就業的產業投資,你要的我都有,可不就是一拍即合嗎?

這么多年下來,河南對富士康是越來越依賴了。

2009年河南出口額為73.46億美元;而在富士康落地后的2012年,這個數字迅速飆升至517.5億美元。有了產業,自然就會有人。

最夸張的時候,有35萬人工作在鄭州富士康的產線上。如果再算上上下游的崗位,至少有一百萬人在圍著郭臺銘忙忙碌碌。所以從11年開始,河南逆轉了從2000年起便止不住的人口凈流出趨勢。

也正是因為這個,郭臺銘才會打心眼里覺得——他到哪里建廠,就是給哪里賞飯。

不過這樣的日子能持續多久,我們實在是沒法斷言。

整個2022年,一直高歌猛進的消費電子市場開始顯露疲態,智能手機全行業出貨量甚至跌到了十年以來的最低點。在這種大環境之下,就連蘋果自己都沒辦法獨善其身。

早在去年的時候,就有分析師對iPhone14的銷量潑了盆冷水。等到了今年年初,日經新聞又爆出來一條蘋果砍單、通知供應商減產的消息,啥意思?就是沒訂單了。

雖然事后有關方面紛紛表示拒絕評論,但各大電子廠的招工現狀可不會騙人。

除了行業本身存在的問題外,宏觀因素的影響也不可小覷——月初的發布會不是說了么?2023年,咱們外貿領域的主要矛盾轉變為外需走弱、訂單下降。

這倒不是說咱們不夠努力,主要是全球都不太樂觀。

自從去年美國加息以來,各大經濟體的貨幣政策都在跟著轉向。寬松的日子過久了,冷不丁一緊縮、大家只能想辦法削減開支,于是衰退的風險就蔓延開來了。

為了應對這個局面,各地都挺努力的。比如江浙、廣東就一邊給工人發錢發消費券、想辦法在國內“搶人”,一邊牽頭組織企業出海搶訂單、搶生意。

但這么做的效果咋樣呢?很難說。

因為做國際生意、換供應商是個很謹慎的事情,需要嚴苛的考察、磨合,而一旦選定也很少隨便替換,不是說你去一趟呆幾天,光靠聊天、吃飯、喝酒就能解決。

連長三角、珠三角都要搶訂單了,產業結構相對脆弱的河南就更讓人擔心了。

就拿鄭州為例,整個2021年,工業六大主導產業對全市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為103%,其中電子信息工業的貢獻率高達71.3%。翻譯成白話文是啥意思?簡單來說,就是沒了富士康不行。

可偏偏就在這個時候,蘋果開始認真考慮向東南亞和印度轉移產線了。盡管咱們的媒體對此一直冷嘲熱諷,但從用工成本和政策風險上來看,這確實是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就算訂單能不減少、產業鏈也不會轉移,河南面臨的挑戰還有不少。

其中最燒錢、也最受人關注的,就是跟普通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爛尾樓了。去年9月份的時候,鄭州專門開了個會,提出要“大干30天,確保全市停工樓盤全面復工”。

結果到了今年,似乎還有漏網之魚存在。根據河南住建會議公布的數據,目前共實現專項借款和省重點監測項目復工80%以上、交付10萬多套,至于剩下的20%是啥情況,媒體可能也搞不太清楚。

這當然不能怪河南自己,由于本身條件和定位的限制,當地的產業發展一直都備受掣肘。

想建個大學城吧,要被媒體點名說不務正業、浪費土地;想搞實業和金融吧,又沒高校畢業生做支撐,結果這么多年過去了,全省市值排前三的上市公司中,愣是擠進來兩家養豬的。

更可怕的趨勢,體現在人口上。

根據公開數據,去年河南省的自然增長率破天荒地出現了負增長,這可是1961年來的首次。雖說大伙也從觀念變化、婚育推遲、人口外流等方面找了找原因,但不管怎么說這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