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金 > 正文

產業民生齊步走 “汽車城”嘉定疾馳高質量發展賽道

2023-08-23 10:02:03來源:新華財經  

上海嘉定是滬寧發展軸上重要的長三角綜合性節點城市,也是上海的產業重鎮和制造業大區。近年來,嘉定區加快推動制造業“智改數轉”,“形”“神”并重推進新城建設,做優醫療教育等民生服務,打造創新活力充沛、融合發展充分、人文魅力充足、人民生活充裕的新城。

強“王牌”增“底牌”,推動制造業“智改數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汽車重鎮,汽車產業經過多年耕耘,已成為嘉定區的一張產業“王牌”。把握汽車“新四化”,嘉定做強“三港兩園”載體布局,不斷拓展汽車產業的外延和內涵。在22日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嘉定區委書記陸方舟介紹,區內已集聚汽車“新四化”企業600多家,2022年總產出突破1600億元,實現兩年翻番。嘉定在全市率先實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全域開放,上汽享道、AUTO X、百度、小馬智行等多家智能網聯企業在此持續開展測試與示范應用。此外,代表上海參加國家“雙智”試點,智慧交通“嘉定標準”升級為市團體標準。

汽車并非是嘉定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唯一“底牌”。除汽車產業外,高端醫療設備、智能傳感器等產業已顯現規模。以聯影、三友醫療、康德萊等頭部企業為抓手,嘉定區積極打造國內領先的高性能醫療設備制造基地,2022年總產值達億元。另一方面,嘉定承接全市集成電路“一體兩翼”中的“北翼”,持續做強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平臺功能,形成覆蓋中試、研發和量產的集成電路產線。在線新經濟方面,嘉定打造“1+X”直播經濟新生態圈,2022年實現總產出億元,完成電子商務零售額億元。

伴隨制造業“智改數轉”推進,今年以來,嘉定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億元,增長%,新設立企業萬戶,引進億元項目167個。

此外,作為老牌的科學衛星城,科創與嘉定天然貼近。嘉定區探索以產業創新聯盟為主體的協同創新模式,已舉辦5屆的長三角科交會影響力持續擴大,積極推進校地合作、院地合作,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積蓄創新動能。截至去年底,區內擁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家,為全市第二。

新城建設“形”“神”并重,重點項目注入內生活力

“五個新城”建設是上海市的重要發展戰略。定位為“科技創新高地、智慧交通高地、融合發展高地、人文教化高地”的嘉定新城,不僅要塑造嶄新的城市“形”態,更需要通過導入重大功能項目,加快凝聚功能“神”態,為新城注入內生活力。據介紹,嘉定新城已全面落實31項重點任務、153個重大項目,今年還導入了上海汽車芯片工程中心、上海360汽車耐力賽等重大功能性事項。

“三大示范樣板區”——遠香文化源、嘉寶智慧灣、印象西大街是嘉定新城建設的重中之重,也是嘉定新城“最現代、最生態、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觀察窗口。目前,嘉定新城中央活動區“新三件套”建設穩步推進,市民驛站、江南書局等文化項目加快施工,保利大劇院推出滬上最大規模戶外水景光影秀,城市“會客廳”功能更加豐富;西門歷史文化街區加快推進西門舊改二期房屋征收簽約,年底將實現首發地塊出讓;嘉寶智慧灣未來城市實踐區首發地塊“星漢空間”項目正式開工,將建成全市最大的近零能耗單體建筑。

陸方舟表示,嘉定推動“一城一中心”“一城一名園”“一城一樞紐”“一城一綠環”建設,努力把嘉定新城打造成為引領高品質生活的未來之城和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上海新城樣板。

惠民“力度”提升宜居“溫度” “教化嘉定”展現人文魅力

在一座卓越的城市,民生幸福是堅實的底色。教化嘉定,溫良敦厚,一系列民生措施展示了它的溫度。

可以上外教公益課堂、可以購買“名特優”農副產品、可以開辦“跳蚤市場”……這樣集多種便民、樂民服務于一身的場所,就是上海嘉定正在推進建設的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這是該區在打造15分鐘社區綜合服務圈的過程中推出的特色載體,也正成為區域社會治理的一張新名片。據介紹,嘉定區在“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66家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在已建成33家的基礎上,今年還將再建設10家。

教育與醫療是最被市民看重的兩項民生資源。素有“教化嘉定”美譽,嘉定區先后引進上實嘉定新城分校、宋校嘉定實驗學校等一批優質教育資源。2022年,嘉定區建成開辦18所學校,今年還將再建14所,實現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覆蓋。

醫療資源方面,嘉定區內第三家三甲醫院——上海市中醫醫院嘉定院區正在建設中,計劃今年年底前完工。與此同時,嘉定不斷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逐步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機制。截至2023年7月底,社區門診量占嘉定區域內常住居民門診總量比達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療科目平均設置達到15個,每月平均下沉專家238名。

“在民生實事、教育、醫療、鄉村振興、生態環境、社會治理等方面,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最好的服務溫暖人心,聚焦老小舊遠、衣食住行等民生需求,更好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提升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陸方舟說。(楊子華)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