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投資 > 正文

上海建設全球最大濕垃圾深度資源化利用基地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年底達43%|全球播資訊

2023-05-29 15:28:20來源:第一財經  

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項目建成后,老港基地濕垃圾總處理能力將達到4500噸/日,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濕垃圾深度資源化利用基地。

計劃于2025年5月建成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項目三期,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補短板、提能力”的重要項目,也是上海市“十四五”期間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來自上海城投方面的數據顯示,目前,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二期已經實現全量運營,每日可處理濕垃圾2500噸,其中餐飲垃圾1300噸/天,廚余垃圾1200噸/天。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上海成為全國首個實行垃圾分類的城市。根據《上海市2023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今年要加快末端設施建設,確保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長效穩定,全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和處置能力達到3.6萬噸/日以上。具體來看,到2023年底,全市生活垃圾焚燒能力穩定在2.8萬噸/日、濕垃圾處理能力達到8500噸/日,充分保障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和資源化利用需求。


(資料圖片)

上海城投承擔著上海80%生活垃圾轉運處置任務,作為上海最大的生活垃圾末端處置托底單位,上海城投建成運營濕垃圾廠5座,補齊上海城市濕垃圾處置的“空白”領域,目前處理能力3530噸/日,占上海全市濕垃圾資源化總能力的50%。

記者從上海城投了解到,上海城投還建成運營生活垃圾焚燒廠11座,生活垃圾焚燒能力達18500余噸/日,占上海全市生活垃圾總焚燒能力的60%以上。焚燒系統均采用國際先進的爐排爐,煙氣排放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上海市地標和歐盟標準。

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是垃圾處置的重要一環。《實施方案》同時提出,要提高資源利用能級。健全可回收物回收體系,推動新一輪低價值可回收物扶持政策制定,提高中轉站、集散場運營管理水平,促進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強化可回收物和濕垃圾高效、高值利用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3%。

其中,按照城投集團托底、市場參與的思路,加快引入高技術水平的資源循環利用企業,推動老港基地廢織物、廢塑料類低價值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項目試點落地。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申請有機肥料登記證,引導符合環評等條件的資源化處理企業,通過產業化加工方式,以濕垃圾(廚余類)為原料制備有機肥料。強化對土壤調理劑和有機肥料持證企業監管評估,對濕垃圾原料、資源化產品質量等開展跟蹤管控,持續拓展相關產品在園林綠化和農田土壤改良中推廣應用。基于碳中和理念,開展生活垃圾制備氫氣、濕垃圾低碳利用關鍵技術與核心裝備等技術研究與示范。

《上海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則進一步提出,鞏固優化“兩網融合”回收體系,充分保障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能力,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回收利用率分別達到95%、45%以上,全面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近年來,上海城投積極探索“兩網融合”模式,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點-站-場”運營體系,大力發展干垃圾焚燒發電,有力拓展濕垃圾制沼發電、沼渣利用,引入生物技術分解廚余垃圾,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資源化”。

目前,上海城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已覆蓋嘉定、青浦、徐匯、黃浦、浦東、靜安等六區,布設回收點位5210個、沿街開放型示范點6個、中轉站35個、集散中心3個,五年來,“玻、衣、塑、紙、金”全品類回收量累計達到35.1萬余噸。

在生物能源利用和再生建材利用方面,上海城投加快推進富余資源生物轉化、厭氧沼渣深度利用和利樂包資源化利用。

比如,黑水虻生物轉化養殖試驗項目利用濕垃圾實施的富余資源生物轉化,每日消耗50噸有機質。通過轉化,可實現20%的水虻蛋白,變身喂養畜禽的上等優良蛋白飼料;黑水虻還可以實現20%蟲糞肥料轉化率,成為農作物的優質有機肥。

同時,由上海城投負責運營的建筑垃圾廠5座,處理能力10500噸/日,主要采用“粗分選+多級分選篩分+多級破碎,輔以磁選和智能分選”的處理工藝,生產出再生骨料、回填材料、制再生磚、制水泥砂漿等產品,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在日常垃圾投放和轉運過程中,如何準確地判斷出混雜其中的不合格異物,并形成有效證據鏈為垃圾分類管理提供依據,成為亟需解決的核心難題。上海城投首創了生活垃圾轉運環節品質識別系統,通過AI技術對生活垃圾圖像和視頻進行實時分析處理,實現對濕垃圾分類品質的智能預警和監管。該系統的抓拍率、檢出率、準確度及誤識別率等各項性能指標均處于行業領先,有效降低了濕垃圾品質監管的復雜度,有利于倒逼上游的垃圾投放和清運環節的分類操作,提升垃圾分類品質,最大化支撐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