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研報 > 正文

從古至今、從皇宮庭院到尋常百姓家、從政治到文學、從童趣到尋根…… 根深蒂固的槐樹文化依舊飄香中原大地-環球熱推薦

2023-06-13 09:21:09來源:大河網  

“國家一級古樹”正陽縣付寨鄉500多歲的古槐

鞏義市雙槐樹遺址二號院“一門三道”門道遺跡

航拍雙槐樹遺址


(資料圖片)

槐花

游客在洪洞大槐樹景區根字影壁前留影

鄭州火車站西廣場上的一棵老槐樹(資料圖)。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白周峰 攝影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張晶晶

為什么每個人的童年記憶中都有一棵老槐樹?

是否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四月鄉村的農家院里喳喳鳥鳴不停歇,十歲的你躺在搖椅上發呆,天空的顏色是藍底鑲著白,陽光灑在身上暖洋洋的。

那時的你還沒有手機,少年沒有任何心事和煩惱。遠處有人在菜田里忙碌,鄰居家的雞和一只狗打了起來。你剛要為英勇的小雞助威,沁人心脾的槐花香突然輕輕飄來,造訪你的嗅覺神經。

你把目光鎖定于這棵少有人注意的大槐樹。它長在你家的院墻外,開花時總肆意地把花枝抽進你家院中,炫耀它的香甜。

它不知是從何時生長起來的,可能有幾十年了,也可能上百年。沒人刻意種下它,也沒人照料,它自信地開起了花。

這一樹槐花印進你童年的記憶。一棵大槐樹,一樹清槐花。你從未刻意想起它,它也不需要你的掛念,但你知道,它就開在那里,它一開花,你便與故鄉和童真重逢。

為什么每個農村孩子的童年中,都有一棵老槐樹?槐樹情結是如何在中國人的歷史中留下印跡的?

想念家鄉的老槐樹

上了年紀的老槐樹是令人尊敬的。

“老槐樹代表著樹蔭,有樹蔭的地方就聚著人氣。”今年33歲的小路出生于安陽林州,在他的家鄉,每個村子里都有幾棵槐樹。

老槐樹投下一片樹蔭,一群人來樹下端著碗吃飯。小孩子跑著鬧著,被奶奶追著喂飯。晚飯后,槐樹下就是村里歡笑聲最多的地方。忙碌了一天的大爺、四叔、三嬸……都帶著板凳和竹席出來了,手里搖著蒲扇納涼。

河南很多地方的人,將上了年紀的老槐樹稱為老槐爺,誰也說不清楚老槐爺多大歲數。小路村里有老人說,老槐樹是有“靈性”的。

小路家院墻外也有一棵槐樹。那棵樹至少幾十歲了,有兩個人抱著那么粗。每年到了槐花飄香的時節,小孩子放了學,循著花香就走到了槐樹下。當年,為了摘槐花,小路和小伙伴一起爬到自家的院墻或房頂上,用長桿敲下掛滿花的槐樹枝,小孩子拎起來就把槐花捋下往嘴里塞。“甜得很。”小路說,小時候家里窮,沒什么水果可吃,槐花就被當做每年固定的可以摘下嘗鮮的零食。對小孩子來說,摘下甜蜜的花,和小伙伴們一起享用,本身就是帶來快樂的事。童年的友情在槐樹下生根發芽。

手藝好的媽媽還會用槐花做出好吃的飯菜。用槐花拌上面粉,可以蒸著吃,也可以裹上雞蛋做槐花餅。槐花洗干凈,可以直接炒雞蛋、做槐花餡包子。

幾輪槐花盛宴之后,槐花的花期和春天一起接近尾聲,孩子們眼巴巴看著樹枝,盼望下一季槐花盛開。

小路后來上了大學,進了城,槐樹不太常見了,但他仍然惦念著槐花。“那是兒時的甜蜜。”

老槐樹,渾身是寶

自古以來,槐樹就在我國廣泛種植,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樹種。

《管子》記載:五沃之土,適宜種植槐樹。這說明,早在3000多年前人們就對國槐適宜的栽植環境有所關注。

槐樹,又名國槐、家槐、豆槐,原產地就是中國,垂直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全國以黃土高原及華北平原最為常見。它的枝葉茂密,綠蔭如蓋,適作庭蔭樹。配植于公園、建筑四周、街坊住宅區及草坪上,也極相宜。

另外,在20世紀初,我國從德國大量引種“刺槐”,又叫洋槐,葉似槐樹,枝條上有托葉刺,原產地是美國東部。刺槐在河南開花的時間為4月底至5月中旬,花期12天,泌蜜時間約7~8天。

槐樹在我國分布廣泛,北自東北地區南部,西北至陜西、甘肅南部,西南至四川、云南海拔2600米以下,南至廣東、廣西等地均有栽培。日本、朝鮮也有分布。我國有龍爪槐、毛葉槐、蓳花槐、五葉槐等變種。

槐樹的經濟價值也是它千百年來備受重視的原因之一。槐樹質地富有彈性,能耐水濕和腐蝕,是建筑、家具、車輛、船只、雕刻、農具的重要用材。槐花和槐果可以制成染料,用作染布,槐豆能制醬油和醋。槐樹花期長,是優良的蜜源植物。

槐葉還可以做成槐葉餅。在唐代,槐葉餅就是人們喜食的佳肴。明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山西人愛吃槐葉,就是枯落的槐葉,也會撿起來和上米煮飯吃。”至今陜西、北京地區還流行吃“槐花麥飯”的習慣,也叫“槐花疙瘩”。

槐樹自古還是醫病的良藥。槐樹花蕾風干后叫槐米,果實叫做槐角,其味苦,性微寒,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痔瘡、腸風、大便出血、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癥。

槐樹壽命長,樹齡悠久,數百年的老槐樹并不罕見。有些老槐樹僅留殘枝數條,仍然年年萌枝生葉,生生不息。古人崇拜神秘長壽的槐樹,企盼的是具有槐樹那樣頑強的生命力,像槐樹那樣長壽。

從先秦起,中國大地就有了槐樹

先秦古籍《山海經·中山經》中,有“首山木多槐”“條古之山,其木多槐桐”和“歷山其木多槐”等記述,這可以說明,早在先秦時期,這些地區已有大量自然生長的槐樹。

在辭書之祖《爾雅·釋木》中對槐的形態特征進行了描述:“櫰,槐大葉而黑”“守宮槐,葉晝聶宵炕。”后魏著名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對國槐種子的采收與處理、播種與育苗以及苗木的管理與保護措施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晉代開始,槐樹開始被作為行道樹栽植。

唐代詩人李賀有詩“落日長安道,秋槐遍地花”,足可見當時栽槐之盛。

清代高士奇所著的《北野抱甕錄》中曾提到:“槐木數株,蔭蔽一院,夏日就綠蔭之下解帶披襟,箕踞盤薄,不知時為炎暑。”可見,當時國槐已經被推廣作為庭蔭樹栽于家前院后了。

在傳統民俗文化中,國槐身上漸漸被賦予了充滿幻想的神話故事,逐漸“神化”。在民間傳說《天仙配》中,老槐樹開口做媒,促成董永與七仙女的一段美好姻緣;在《南柯太守傳》中,說書生淳于棼夢入槐安國,金榜題名,又被招為駙馬,被派任南柯郡太守,享盡榮華,后因交戰失利而被貶遣。槐安國其實不過是大槐樹下的螞蟻世界,這便是成語“南柯一夢”的典故出處。

在古代,國槐還曾是三公宰輔之位的象征。在周朝時國槐與朝野有著密切的關系,《周禮·秋官·朝士》記載:“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眾庶在其后。”

意思是說,周代朝廷宮殿外種植有三槐九棘,公卿大夫按位分分坐于樹下,朝覲天子。因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常立于槐下,因此后人就用“三槐”來比喻三公,以“槐位”來指代三公之位。

槐樹情結演變為鄉愁

到了后世,大槐樹情結演變成民族情結的尋根意識。民間有大槐樹移民的傳說。據傳,元末明初,戰亂造成中原地區十室九空,而山西省地狹人多,明朝官府就下令遷山西民眾到中原。移民時,官府強迫洪洞民眾到廣濟寺附近集合,要求自愿遷移者到廣濟寺內辦理移民手續,不愿遷移者到大槐樹下等候裁定。

由于故土難離,人們都不愿意離開家鄉,紛紛聚集到大槐樹下等候。不料,官員卻命令官兵包圍了大槐樹,反而要將大槐樹下的民眾強制遷往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區。

人們被迫移民時,將大槐樹的枝條折斷一根作為留念,當作寶貝一樣保存起來,待到達移民地以后,把槐枝插在庭院里、大門口和居住地路口,希望槐樹枝條在新的地方能夠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以表達自己對故鄉的眷戀和思念。

隨著時間的流逝,槐樹枝條長成了參天大樹,移民們就把槐樹當作故鄉的符號、祖先的象征和神靈的化身。人們精心地培育它、小心地保護它、虔誠地祭拜它。除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還祈求它能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保佑人們吉祥安康。時至今日,這種習俗,在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區,特別是在晉冀魯豫等地還一直保留著。

專業人士認為,移民來自大槐樹的說法較早見于民間族譜,但此傳說可信度仍然存疑,早在民國時就有人慨嘆,大槐樹移民的說法“但不見諸史,惟詳于譜牒”。

據《洪洞大槐樹移民志》記載,人們為槐樹所寫的對聯:“喬木跡猶存,玉峰聳翠,汾水環流,此地牽鶯離梓里;古槐名不朽,驛路重尋,鸛窩宛在,于今化鶴返蓮邦。”

后世,對于一些被迫遷徙離開家園的人們來說,“槐樹下”成為思鄉的載體。

元明之后,槐樹又代表了人們對于故鄉的懷念。“槐”的意象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神秘內涵上,而是上升到了“根”“家園”的意義。

文學作品中的槐樹:從科舉功名到根祖文化

在文學作品中,國槐作為文學素材在唐朝時期是繁盛階段,應用更為廣泛。同時,唐代宮廷之中廣植槐樹,所以“宮槐”一詞常出現在唐詩之中,在詩中也是三公之位和權力的象征。初唐至中唐時期,國槐在古詩詞中仍作為政治符號。

在唐代,科舉考試幾乎成為決定書生士子前途命運的唯一途徑,國槐也因此逐漸成為學業和科舉及第的代名詞。

國槐文學在唐代達到繁盛,不僅作品數量多,意象內涵也更為豐富。有人統計,在《全唐詩》現存6萬首唐詩中,言及國槐的有299首詩作,還有童謠、聯句等,涉及138位詩人。僅在白居易的詩作中就出現了42次。

在意象內涵上,除沿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三公之位”的政治意蘊之外,到了唐朝,國槐又衍生出舉子科場情懷、懷才不遇之怨和漂泊思鄉之情,逐漸演變成詩人表情達意的情感符號。

到了現代,在魯迅的小說《傷逝》和散文詩集《野草》中,槐樹作為獨特的意象在開篇及末尾反復出現,并以“半枯”的狀態呈現,反映絕望的心情。

當代,莫言的小說中,槐樹的出現則體現尋根的意思。

而國槐的文化并非一成不變,它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豐富和擴展,呈現出新的文化內涵。國槐先從具有單純崇拜功能的社樹,后因其強大的實用功能而逐步走入尋常百姓家,再擴展為寄托審美情感的自然之樹;后來又被賦予了懷念先祖和家鄉之意。

在河南,人們自古以來就愛槐、種槐、敬槐,與槐樹結下不解之緣。

在槐花飄香的季節,商丘民權今年已經第七次舉辦中國·民權槐花文化系列活動;在周口沈丘,十幾年前就建成了一千多畝槐園,把槐樹定為“縣樹”,引進各地槐樹品種建成全國槐樹種資源基地;“槐樹文化”在不斷加大開發力度,用千畝槐園、千年古槐,記錄歲月悠長。

參考文獻

1.王峰偉、張瑩、周軍輝、陳志坤.《國槐文化探析》陜西省科學院社會發展項目(2014K—18)

2.張中印、王運兵、劉荷芬、吳利民、武存坡.《河南省城市主要蜜源植物——槐樹》蜜蜂雜志.2003.

3.李長林.《大槐樹文化現象的民俗學解讀》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18一ZZJH一633)

4.尹清麗.《“槐”意象與莫言小說的“尋根”意識》

5.孫昱、彭祚登.《國槐的歷史文化與價值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6.紀永貴.《槐樹意象的民俗象征》2003.

7.鄒福清.《唐詩槐意象的文化與文學觀照》.唐都學刊.2012

本版圖片除單獨署名外,均來自新華社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