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研究 > 正文

小學入學“大年”,父母的焦慮與理性

2023-07-27 17:49:00來源:澎湃新聞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在出版社工作,主做教材出版,他跟我講過一個調研結果:“未來十年,入學兒童將比現在減少四成”。

他們有行業下行的擔憂,我卻有些竊喜——哪還需要買學區房呀,哪還有“大班額”問題呀。以后孩子們上學一個人占兩個座位,豈不快哉!


(資料圖)

個人站位還是不夠高,看得不夠清楚。女兒今年要讀小學,小學報名前看到這個新聞,給了我當頭一棒:受7年前“全面二孩”政策等傳導效應影響,今年全國多地集中出現小學入學高峰。

事實上,女兒班級的家長群里早就傳出“搶跑”的信號了:大班開始,就已經有孩子不在幼兒園上學,而是出去讀幼小銜接班去了;幼兒園開設了幼小銜接課程,每天都會安排寫字、拼音的作業。

當然,家長們討論的話題也都圍繞上學而來。到底去哪個區上學,哪個區教學特點是啥,哪個私立學校搖號概率多少,各個學區房價格高低……

小學報名開始后,家長們之間打招呼的方式也變了,原來都是類似于“吃了嘛”,互問一聲“送去學校了嘛”,而今都是聚集在一起聊上一會兒,話題無非是“報上名了嘛”“報名網絡真慢呀”“你家報了哪所學校”“能不能找理由晚入一年學”等等。

今年是小學入學“大年”無疑了,身處這樣的環境,周旋于各種選擇之間,怎么可能沒有焦慮?

“數學學科中的水管放水問題,應該如何教學?”最近跟從事教育管理工作的朋友聊到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僅長期困擾很多學生,很多成年人也會拿來開玩笑:“既進水,又放水,這不浪費水嘛?”朋友點撥我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結合應用教學,飲水機不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嘛!

反觀我們自己,讀書十幾載,學校學的知識還記得多少,又能用上多少,答案可能是大多數人的那句“都還給老師了”。這背后跟我們的教學模式有關,也與我們當年是否對學業真的感興趣且主動去學習有關。為此,我的這位朋友編了兩本書,目的就是探討老師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主動學習。

反觀我們現在的中小學教育,或許也是為了達到目標而跑得太快了。我身邊的很多家長一致認為,“孩子太調皮了,選擇一所教學嚴格的學校,可能會讓他學業更優秀”。而我們清晰地知道,部分所謂“教學嚴格”的學校,無非是“加量不提質”“提前教學”。

這真的有益于孩子成長嗎?很難說。無論是提前教學,還是增加反復機械練習的次數,都可能減弱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面對這樣的環境,少一些焦慮,多一些理性,顯得更有必要。女兒讀幼兒園大班后,放學后,我一般會讓她在室外玩上一個小時,每個周末帶她走出去,有時候去博物館、動物園、海洋館,有時候回老家玩玩水、和和泥。

結果是她被曬得黑不溜秋,但她身體變結實了,性格更開朗了。我想,這可能比她在幼兒園階段就能寫一手漂亮的楷體書法、讀準確的拼音發音,更重要。

教育是家校共建,不是選擇了一個頂尖的學區,家長就可以放手不管。反之,也不是在一個普通學區,孩子就沒有美好的明天。家長們首先要讓自己冷靜下來,回歸科學理性,而不是陷入“卷卷”洪流。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