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前沿資訊!馬上評 | 新規出臺!家庭托育點能否破解雙職工育兒難題?

2023-03-17 12:56:15來源:鈦媒體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千呼萬喚始出來”。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終于對《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文件對家庭托育點提出了更多細節上的管理要求,例如“收托人數不應超過5人,每一名照護人員最多看護3名嬰幼兒,嬰幼兒人均建筑面積不應小于9㎡”等。


(相關資料圖)

我國托育體系起步較晚,但為了鼓勵生育、緩解雙職工家庭的育兒焦慮,我國對于托育體系的建設不得不加快腳步。托育行業承擔著解放雙職工、嬰幼兒早教的重擔,有著很強的公共屬性,行業的規范化刻不容緩。

然而,此次發布的征求意見稿與許多省市此前的試行辦法有較大差異,如果施行,那么對于已經開設的家庭托育點或者正計劃進入這一行業的創業者來說,可能要重新算一筆賬了。

家庭托育點有哪些優勢?新規的出臺對從業者來說意味著什么?我國托育體系發展還面臨著哪些問題?

家庭托育點重新算賬,新規下是否會變貴?

雖然關于家庭托育點的管理辦法姍姍來遲,但與國家層面的審慎不同,許多地方早已出臺了試行辦法,但其中許多細節與此次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發布的征求意見稿有較大差別。

以征求意見稿“收托低于5人”的規定為例,今年1月份臨沂市發布的《家庭托育點工作方案(實行)》規定,“家庭托育點招收嬰幼兒一般不超過30人”;濟南市根據當地管理辦法開設的一家家庭托育點,設置了3個班,可提供15個全日托普惠托位。

此外,征求意見稿要求“每一名照護人員最多看護3名嬰幼兒”,而大多數省份規定的看護比例在1:5、1:7左右,也就是每一名照護人員最多可看護5名、7名嬰幼兒。

收托人數、人員配比與家庭托育點的收支情況直接掛鉤,理論上來說,收托人數越多,托育點的固定成本被均攤的也多。

此前,有從業者算過一筆賬:某家新一線城市的家庭托育點面積有140平方米,按照當地政策要求,他們招了15名孩子,并配有三位專業保育人員、一名后勤以及一名管理者,按照每個月租金3800元、每名員工薪資3800元、運營費用3800元來算,整體成本需要2.66萬元。如果將托育價格定在3800元/生,最終算下來一個月的利潤可以達到3萬元左右。

但是如果各項費用不變,人員配置和收托人數都按照新規重新計算,這個家庭托育點最多只能招收5個孩子,并需要招聘2名老師,即便不需要管理人員,也要有一名后勤人員,那么整體算下來,這一個月相當于不賠不賺,白忙一場。

收托人數大幅減少,無疑會抬高人均托育成本,進而抬高托育點收費價格,但目前每月3000多元的市場價,對很多家庭來說已經是不小的負擔了。

盡管出于保育質量和人員安全考慮,家庭托育點的確不適宜招收太多孩子,然而收托人數控制在一個什么數量更為合適,或許還需要繼續摸索。

筆者認為,就托育人數來講,可能還需因地制宜。例如在一些人口密集、嬰幼兒數量比例較多的小區,是否適當放寬收托人數限制,并在場地面積、消防設施、人員配置等方面提高要求,以保證保育的質量和孩子們的安全。

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不同,對托育點施行階梯式管理。此前,浙江省發布的《浙江省托育機構設置標準(試行)》中就將托班根據嬰幼兒年齡,進一步細化,分為乳兒班(6—12個月)、托小班(12—24個月)、托大班(24—36個月),以及混合班(18個月以上),并對不同班級的收托人數做了不同的規定。

未補齊的拼圖,托育體系摸索前行

我國托育體系尚不完善,在隔代老人、全職家長以及月嫂、育兒嫂等家庭式托育占據主流的情況下,專業的托育機構亟待被發展。

目前機構式托育服務參與主體眾多,常見的有民營、公立或者企業為員工提供的機構式托育服務,如托兒所、幼兒園托班、新興的早教機構等,部分的月子中心也會提供托育服務。

不過上述類型的服務要么接送孩子不便,要么價格昂貴,令很多家長陷入兩難,家庭托育點具有距離近、價格相對便宜、鄰里信息相對透明等優勢,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家長們的需要。

家庭式托育點解決的是托育“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這種形式存在已久,此前多為民間力量組織,開設在社區、居民樓內,因為街坊鄰居比較熟絡,便將孩子們放在一起雇人看顧,所以也被稱作“居民園”、“媽媽園”等。

顧名思義,相較于托育機構和托兒所,家庭托育點內熟悉的環境能夠帶給孩子更多親切感和安全感,對于家長來說接送孩子也更加便利,很受雙職工家庭青睞。

同時,對于從業者來說,家庭托育點的經營成本也很低,首先托育點場地多是居民樓,租金和水電費的支出都遠遠低于商用房的標準,與很多營利性的托育機構相比,價格也比較合理。

所以近年來,家庭托育點在全國各地的小區內遍地開花,在幼兒園托班、早教機構、育兒嫂等托育服務外,成為彌補托育體系供需短板的重要力量。浙江、山東等多省份還發布了相關的補助政策,按照收托數對家庭托育點發放補貼。

家庭托育點的設立也得到國家支持。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于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補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校外活動場所、社區兒童之家建設,發展家庭托育點”。

不過,筆者認為,長期來看,家庭托育點的發展是受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家庭托育點的客戶生命周期相對較短。

3歲以后孩子就將進入幼兒園,并且目前幼兒園正在推行“托育一體化”,這也將進一步擠壓托育市場。此外,家庭托育點主要面向附近一公里范圍內的托育需求,人員流動性低,并且在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當一批孩子長大后,短期很難再找到新的客戶,這也限制了家庭托育點在專業設施投入上的支出動力。

除了成本高企、生源不穩的問題,我國的托育行業還面臨人才匱乏的問題,據統計,我國保育人才的缺口在百萬級,亟須建立貼合市場需求的專業托育標準人才培養體系。

我國的托育體系強調普惠性,具有公共服務屬性,因此對于托育行業目前面臨的各種問題,政策調控必然不可缺席。

筆者認為,在營業成本端,可將托育政策和鼓勵生育政策進行打通,統籌相關財政資金安排,對合規的托育機構進行財政補貼;在合規性方面,進一步明晰托育機構運營規范,對衛生環境、場所安全性進行定期檢查,同時建立公開化的定期信息披露機制,作為市場定價的參考;在人才端,建立人才培養和人才認證體系,同時與社區居委會和社工人員進行定向培訓,建立基層托育人才建設,培養社區人員的基本托育知識和技能。(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平臺無關)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