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金 > 正文

【津云調查】聞一聞品一品,藥香浸染天津衛……

2023-07-05 00:57:15來源:津云  

中醫中藥,伴隨祖祖輩輩中國人數千年,從藥材到醫理,無不表述著對生命真諦的探尋與尊重,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那么在天津,中醫藥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呢?


(相關資料圖)

這是中藥老味道

走近天津益德成聞藥鼻煙文化博物館,藥香透過蔥郁的樹蔭、飄出高大的院墻撲面而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益德成聞藥制作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馬衛東介紹,據史書記載,明朝萬歷年間,意大利人利瑪竇來到中國,將鼻煙進貢給朝廷,當時鼻煙的成分主要是煙草粉末,吸聞后能起到提神的作用,因此風靡一時,只不過當年鼻煙十分稀有,僅供皇宮貴族享用,尋常百姓幾乎是見不到的,直到康熙年間,吸聞鼻煙的習俗才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

公元1710年,也就是康熙49年,鼻煙字號益德成在天津創立,數百年間,益德成一代又一代傳人不斷對鼻煙進行配料改良,不僅摻入鮮花提香,還加入沉香、檀香、薄荷等芳香類中藥材,增強其醒腦開竅、活血防病的功效,后來又研制出了一些不含煙草,只含有香料和中藥成分的聞藥配方。

在眾多聞藥當中,茉莉香型聞藥算是比較經典的一種,而關于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傳說當年宮里看管煙庫的太監,不小心將幾十盆茉莉花放在煙庫里,跟存放在里面的鼻煙串了味兒,康熙皇帝聞過之后頓感芳香沁潤、綿長不散,因此不僅沒有怪罪,反而很是高興,由此也就誕生了這款茉莉香型鼻煙。作為津門百年老字號,益德成在繼承這些老配方的同時,始終堅守著復雜的傳統制作工藝,從挑揀藥材、晾曬、熏制,再到封存發酵,一個制作工期往往要九十天以上,陳化儲放期更是達到了四年以上。

除了聞藥,馬衛東還對藥酒十分有研究。京萬紅藥業與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北京同仁堂“樂家老鋪”一脈相承,1914年,北京同仁堂第12世傳人樂達仁先生在天津估衣街開設藥鋪“達仁堂”,后來專門分出一個車間用于生產藥酒、黑膏藥等劑型,這個車間就是京萬紅藥業的前身。2008年,馬衛東被調入京萬紅藥業做企業文化宣傳工作,剛一進廠,他就注意到了一間用于儲存藥酒的大廠房,里面濃郁的酒香和半閑置的狀態,令馬衛東產生了因地制宜、把這里打造成一座藥酒博物館的想法,兩年后,他跟同事們齊心協力,把這個想法變成了現實,而這也是全國第一家以藥酒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

數千年來,中國人對酒的研究與運用可謂爐火燉青,自從有了酒,這杯中之物就被老祖宗們演繹出了無數的精彩故事,而藥酒,則堪稱其中的精華。對漢字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酉”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其本義是酒器,以“酉”為部首的字多與酒或因發酵而制成的食物有關,而繁體的醫字同樣以酉為部首,那這酒跟醫存在什么關聯呢?有學者認為,我們的祖先很可能是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后的瓜果汁,發現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癥,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了緣。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藥之道,所謂“湯液”指的是中藥湯煎劑,而“醪醴”就是藥酒,由此看來,早在兩千多年前,先祖們就對藥酒的醫療作用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患病日久必將導致正氣虧虛、脈絡瘀阻,藥酒將中藥與酒溶于一體,其中藥材可以補血益氣、強身健體,酒可以辛散溫通、舒筋活絡,藥借酒力、酒助藥勢更容易發揮藥效,這些知識,都被馬衛東依托從全國各地搜集來的古籍方單和實物展品在館中展示了出來。

熠熠生輝的老字號

今年76歲的王維申,曾經在天津中藥飲片廠工作,研究了一輩子藥材藥方。早在清乾隆年間,王維申的祖輩就從山東來到天津,在老城里東門外的磨盤街,也就是今天的水閣大街上建起了宅院,并開設了一家名為廣茂居的商鋪,售賣自家生產的藥酒和醬菜,人稱廣茂居王家。家里的老人告訴王維申說,當年他家釀造的藥酒,大部分都是賣給那些常年在運河邊上搬運貨物的碼頭工人,不論是五加皮酒還是國公酒,主打的就是一個強筋健骨起效快,“天津衛過去賣苦力的人多,因為它有碼頭,那些碼頭工人在水面上,大冬天的不干活他涼,干活兒就出汗,能不中病嗎?造成這個寒涼癥、胳膊腿疼的太多了,所以就需要用這些藥酒驅寒祛濕。”王維申說。

1937年日軍侵華期間,因為交通和原材料方面受到限制,廣茂居的生意被迫中斷,但他家位于水閣大街上的老宅卻保留了下來,王維申從小在那里長大,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門口一家挨著一家的中藥鋪子,藥香撲鼻令人沉醉,其中,赫赫有名的隆順榕大藥鋪是他最常去的一家。

據記載,隆順榕藥莊的創始人叫卞樹榕,當年,這卞氏家族可是響當當的名門望族,被稱為津門八大家之一。為了更深入地探訪卞家的歷史,記者找到了今年七十歲的劉新生先生,劉新生的父親劉華圃從十幾歲就在隆順榕當學徒,后來又連續多年擔任隆順榕藥莊的經理,兢兢業業幫助東家打理藥材生意。

劉新生的父親劉華圃

劉新生說,卞樹榕1833年創辦隆順榕藥莊的時候,卞氏家族已經在天津繁衍了近120年,生意做得非常大,布匹店、海貨店樣樣經營的紅紅火火,根本不差錢,因此隆順榕剛成立的時候并不是為了對外營業賺錢,而是卞樹榕自己出于對中醫藥的熱愛,借著從南方進貨的機會,倒來全國各地的藥材用來給家人和親朋好友抓藥看病,店鋪也不大,就設在三岔河口的針市街上,后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登門求購好藥材,卞樹榕才盤下周圍的幾個小門市房,做起了藥莊生意。

卞樹榕去世多年后,卞家分家,隆順榕藥莊作為家產的一部分,被分配給了卞樹榕的重孫子卞俶成,1917年,留學歸來的卞俶成將針市街上的老藥房擴建成一棟三層樓房,作為隆順榕成記藥莊的總店,當年這棟樓一度是天津城里最高的建筑,劉新生的父親劉華圃就曾在這里工作。

憑借從國外帶回來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經營理念,卞俶成極大地推動了隆順榕的發展,不僅使其成為了當時天津最大的中藥材批發企業,還開了多家分店,說到這段歷史,劉新生提到了一個人——卞俶成的孫子卞淞。見面后卞淞告訴記者說:“當年隆順榕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它是天津第一個標準化生產的中藥企業,比如做安宮牛黃,就會把安宮牛黃的生產工藝寫在墻上,誰來都是按這個生產,不像以前都是師徒傳承、口傳心授的老模式,而這也是天津老中藥企業開始轉型的一個信號。另外隆順榕的藥材質量相當上乘,有些特別講究新鮮度的藥材,當天來的貨當天賣不了就直接扔,而且售價還得比別人低一分。”。

卞俶成的孫子卞淞

憑借優質的道地藥材、親民的價格,和一個個祖傳經典名方,隆順榕老字號獲得了“衛藥魁首”的美譽,與此同時身為中藥企業,隆順榕始終十分有擔當,不論是發生戰亂,還是遇到疫情,總會第一時間免費舍藥,并將此作為一項傳統延續了多年。

對中醫藥文化的堅守、對國家和民族的愛,鑄就了隆順榕老字號漫長而燦爛的歷史,作為跟卞俶成在中藥領域并肩奮斗了一輩子的戰友,劉華圃在新中國解放前后,不遺余力地推動中藥劑型改革,1953年10月,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藥提煉部——隆順榕成記國藥提煉部在天津竹竿巷成立,數十名全國頂尖的中藥專家在劉華圃的帶領下日夜鉆研,先后研制出了中國第一粒中藥片劑——銀翹解毒片、第一個酊水劑——藿香正氣水、第一個顆粒劑等數十種全新劑型的中藥,既方便服用,又便于推廣,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隆順榕,這塊浸染著藥香的老招牌愈發熠熠生輝。(津云新聞記者 宋新新)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