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投資 > 正文

夏日荔枝鮮!馬伯庸喊話《十幾歲》讀書會第十一期,共“品”《長安的荔枝》-當前速訊

2023-05-30 12:36:38來源:瀟湘晨報  

一騎紅塵妃子笑," 有 " 人知是荔枝來。

5 月 25 日,《十幾歲》讀書會第十一期在長沙市明德中學開展。十幾歲雜志社編輯走進明德中學明德書吧,與明德中學校長王勝楚、教師馬臻等,共品荔枝,共讀馬伯庸 " 見微 " 系列歷史短小說《長安的荔枝》。


(資料圖)

從一個 " 小人物 " 的視角,我們能收獲何種歷史感悟?我們該如何看待和想象歷史?對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 格局 " 的意義何在……讀書會圍繞各種問題,探討熱烈。

△《十幾歲》讀書會第十一期合影留念

一個小人物的故事

在《長安的荔枝》中,作者馬伯庸講述了一個小人物李善德的故事。李善德本是長安城的小吏,有一天,他卻接到了一個顯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五千多里外的嶺南,運送新鮮荔枝到長安城。

圍繞這個故事,大家暢所欲言。他們有的看到了人物身上的性格弧光,有的盡力去還原書中的故事細節。

在編輯唐雁琳看來,這本書的人物塑造各有特色,既貼合史實,又生動飽滿,讓我們在那些緊湊、跌宕起伏的情節中,窺見人性的多樣。編輯白潔從李善德的選擇出發,分析了成功的代價。編輯陳思思則認為小人物李善德照見的是職場人士的奮斗與艱難。

十幾歲雜志社副總經理、主編顏宇東提出,該故事最打動他的地方在于李善德的承諾。一個人內心的承諾,跟什么有關,為了這份承諾又是怎樣的態度,以及有什么樣的行動,這是他在書中不斷去關注的。

編輯彭美琳則將目光聚焦在鮮荔枝的轉運路線上。她依據書中的文字,搜集資料,利用圖片、數據等手段,講解了李善德的運輸細節,并對唐朝的道路與交通作了補充說明。

十幾歲雜志社辦公室主任彭毓敏則提出疑問:如果我們自己是李善德,該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呢?

一本書的理性討論

馬伯庸的小說被定義為 " 歷史可能性 " 小說。該小說有三大特征:一是故事在一個歷史大事件下展開,該歷史大事件必須是一個未被篡改的宏觀歷史;二是虛構人物;三是故事的底層細節均是基于考證的準確史實。

因此,在故事之外,《長安的荔枝》這本書本身的意義與價值也是值得探討的。

△長沙市明德中學教科室主任馬臻分享讀書感悟

明德中學教科室主任馬臻以 " 我們該如何看待和想象歷史 " 為切入點,采取比較閱讀的方式,詳盡地分析了這本小說的內核與理念,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歷史小說,并對歷史與文學的關聯有了更多的思考。

△長沙市明德中學校長王勝楚分享讀書感悟

對此,明德中學校長王勝楚也有不少感觸。他指出:" 這本書用一個小人物的視角,用他的經歷、掙扎和思考來呈現這個‘大’歷史,應當說是非常巧妙和新鮮的。"

編輯劉秋香則從唐朝的制度與權力出發,提出設置荔枝使的原因與背后的歷史隱喻。

在交流環節,《十幾歲》雜志編輯與明德中學教師就讀書、育人等內容,進行了互動。

" 今天的學生,面臨著海量的碎片化信息,面臨著各種價值觀的沖擊,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 有的孩子也會像書中的李善德一樣,是一個‘不合時宜’者,該如何看待他們,又該如何引導他們的成長?"《十幾歲》雜志副主編余婭提出疑問。

一次與作者的聯動

"《十幾歲》讀書會的老師們,大家好,我是馬伯庸。非常榮幸,聽說大家此期讀書會以《長安的荔枝》作為閱讀討論的話題…… "

《十幾歲》讀書會第十一期,《長安的荔枝》一書作者馬伯庸特意錄制了視頻,與《十幾歲》讀書會的老師們一同交流、分享。在視頻中,他談到了這本書的創作靈感,并感謝大家對作品的喜愛。

馬伯庸的參與,無疑給本次讀書會帶來了更多的驚喜。

△編輯進行觀點討論

不少老師開始聯動作者,分享他們和馬伯庸的故事。編輯周潔是馬伯庸的粉絲。她迷戀歷史,因此也格外喜歡這個腦洞清奇、擅講故事的作家。編輯金劍則從書中的李善德聯想到寫故事的馬伯庸。他大膽猜想,李善德身上有馬伯庸的一些影子。編輯蘇麒元認為以小人物為小說主角,是源于共情性的需要。

《十幾歲》雜志執行主編、讀書會會長黃珺介紹,《十幾歲》讀書會的理念是 " 致廣大而盡精微 ",希望大家能夠在書香的浸潤中厚實生命,拓寬眼界。" 當然,在高遠的理想下,我們也關注每一次,每一個人讀書的體驗。收獲了什么,永遠只有你自己知道。做一點有意思的事,吃一些正好的荔枝,這就是‘正好’的事情。" 她說。

本期讀書會由《十幾歲》雜志主編助理楊麗芳主持。

文:彭美琳 圖:白潔

爆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 " 晨視頻 " 客戶端,搜索 " 幫忙 " 一鍵直達 " 晨意幫忙 " 平臺;或撥打熱線 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 19176699651。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