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投資 > 正文

陜西省疾控中心提醒——“二陽”無須恐慌 科學防治就行

2023-05-31 10:55:31來源:群眾新聞  

“五一”假期之后,“二陽”“嗓子疼”等詞條頻頻沖上熱搜,引發社交媒體上的熱議。那么,“二陽”是什么?是否真的來了?感染之后有什么癥狀?大眾到底該如何防護?陜西省疾控中心提醒,“二陽”,就是新冠病毒的再次感染,應注意做好防護,感染后不必驚慌,科學治療就行。

“二陽”會不會引發大規模傳播?


(資料圖)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再次感染是指初次感染至少3個月后核酸檢測呈陽性,若不足3個月但有實驗室檢測證明引起感染的病毒是不同毒株,也可以判定為再次感染。而“復陽”是指新冠病毒感染者癥狀基本消失,核酸檢測、抗原檢測呈陰性之后,再次檢測呈陽性。一般認為,此時檢出的只是病毒片段,并不是完整的病毒,對正常生活沒有影響。

國家衛健委組織專家研判認為,由于人群接種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隨時間衰減的客觀規律,全國疫情近期出現緩慢波動的情況。這種變化趨勢符合預期,也與全球奧密克戎病毒株波動流行的規律相似,短期內出現大規模疫情或大幅回升的可能性比較低。

目前國內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是什么?

監測數據顯示,截至5月中旬,XBB系列變異株已成為我國新冠病毒的主要流行株。陜西省近期監測數據也提示,XBB系列變異株已成為我省絕對優勢流行株。從我國和全球監測數據來看,XBB系列變異株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強于早期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但致病力沒有明顯變化。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后產生的抗體在早期能起到保護人體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于已經“陽過”的人群或者接種新冠疫苗獲得免疫的人群來說,體內的新冠病毒抗體水平在感染或接種疫苗后4個月至6個月后逐漸衰減,免疫保護力下降,不足以對抗病毒來襲,從而發生二次感染。同時,由于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突破了我們建立的免疫屏障,出現免疫逃逸,因而造成新的變異株感染。

無論是首次感染還是二次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臨床表現一般集中在上呼吸道,大多數人對癥處理即可,且我國當前大量人群體內還存在保護性抗體,即使二次感染,癥狀普遍較輕,病程相對較短,重癥病例也較少。臨床觀察發現,“二陽”比“首陽”癥狀普遍更輕,主要表現為發熱、喉嚨痛等上呼吸道癥狀。但對于脆弱人群如高齡老人、有嚴重基礎疾病的重癥高風險人群,一旦發生感染,應及時及早就醫,不要盲目跟風用藥。

目前,部分人群也存在咽痛、發燒等癥狀但抗原為陰性的情況,這可能與季節性的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導致的上呼吸道癥狀有關。上呼吸道中的咽喉是人體與外界接觸的重要媒介,不論是流感病毒還是新冠病毒,或是細菌感染,都可能導致咽喉腫痛,應該注意鑒別診斷,對癥規范治療。

面對“二陽”,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面對存在“二陽”的可能,我們應該做好個人防護,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堅持做好個人防護可以減少新冠病毒的感染概率,不管是否“陽過”,都應勤洗手,根據實際需要科學佩戴口罩;多通風、常消毒,保持室內環境衛生;保持社交距離,加強鍛煉,合理飲食,提高自身免疫力;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等重點人群要加強防護。此外,大家還應加強自我健康監測,若確定感染了新冠病毒,應避免帶病工作、上學,如有高燒不退、嘔吐、腹瀉等癥狀,要及時就醫和服藥。

與此同時,我們應積極接種新冠疫苗。新冠康復后產生的抗體在4個月至6個月后會自然下降,老年人、兒童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二次感染的風險會增加,因此,更要重點關注和加強防護。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以及感染且未完成基礎免疫的人群應接種新冠疫苗,筑牢免疫屏障。(記者 張家禎)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