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研報 > 正文

焦點播報:海通證券:上半年港股AI行情表現平平 隨著AI技術轉化為確定盈利 有望催生港股AI產業行情

2023-07-05 11:40:54來源:智通財經  

海通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6月港股回升,主要由于國內穩增長政策加碼預期增強,疊加美聯儲暫停加息以及中美關系有望緩和,顯著提振市場信心。上半年美股和A股均走出AI行情,而港股則反響平平,這主要由于當前我國AI技術尚未直接提振企業盈利,而港股投資者更關注基本面。該行認為,隨著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建設逐步完善,技術持續迭代升級,未來若互聯網企業順利推動AI模型落地應用端,將AI技術真正轉化為確定性盈利,則有望帶動企業基本面上行,進而催生港股AI產業行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海通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海內外市場AI行情對比

年初以來,美股、A股及港股表現差異較大,除了宏觀因素作用,行情結構上也有很大不同,如上半年美股和A股均走出AI行情,而港股則反響平平,這主要由于當前我國AI技術尚未直接提振企業盈利,而港股投資者更關注基本面。但隨著我國AI技術逐步發展成熟,并轉化為確定盈利,未來港股有望受益于AI產業。

上半年美股AI行情傳導至A股,而港股則表現平平。

今年ChatGPT的誕生引領人工智能浪潮,年初至今納斯達克指數累計上漲30%(截至2023/6/30,年初以來累計漲幅,下同),標普500上漲15%,而剔除科技股后標普500下跌1%,表明上半年標普500基本全部漲幅皆由科技行情貢獻。同時美股AI各產業鏈代表性企業也大幅上漲,例如AI芯片龍頭英偉達上漲190%,開發大語言模型LLaMA的Meta上漲138%,收購ChatGPT母公司的微軟上漲43%等。AI行情映射至A股也掀起主題投資熱潮,年初以來A股通信指數累計上漲44%、傳媒指數上漲39%、計算機指數上漲22%,漲幅遠超萬得全A的3%。AI產業鏈上的龍頭個股也表現出色,光模塊龍頭中際旭創上漲446%,AI技術應用龍頭科大訊飛上漲107%。然而在本輪AI行情中,港股參與度較低,恒生科技指數年初以來累計下跌8%,港股互聯網指數上漲6%。個股上,盡管許多港股上市科技企業相繼發布AI大模型及相關應用產品,但股價相對反響平平,甚至略有下挫。

美股AI漲勢凌厲源于技術領先性,A股更偏主題投資,港股相對理性。對比而言,美股AI行情表現更加突出,A股跟隨美股上漲,港股相對落后,究其原因,該行認為跟不同市場上AI公司的屬性和成熟度有關。

美股AI相關公司表現突出主要源于其在AI大模型技術和應用處于領先地位。美股較為成熟的AI企業已形成龐大的用戶基礎,并發掘AI大模型的盈利模式,以ChatGPT為例,ChatGPT推出60天后月活躍用戶已達1億,2月OpenAI正式推出ChatGPT收費版訂閱服務,已逐步實現商業化。同時,美國AI硬件產業發達,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主導位置,以芯片龍頭英偉達為例,根據TrendForce,2023年英偉達在全球GPU芯片出貨量中市占率將逾60%。因此,美股的AI行情主要基于AI技術變革已落地至應用端,帶來公司基本面的增長,為行情提供支撐。

相比之下,我國AI產業尚處在發展初期,A股主要反映的是市場預期。我國AI公司與美股公司存在一定差距,就大模型而言,盡管A股部分公司發布了AI大模型,例如商湯科技、三六零等,但整體而言不如OpenAI的ChatGPT成熟;在芯片領域,A股有具備競爭力的硬件公司,例如漲幅較大的國內光模塊龍頭中際旭創,根據Omdia統計,2021年中際旭創的全球市占率約10%,位居全球第二。然而當前我國高端芯片主要依賴海外,AI芯片技術上與美股仍存在一定差距,未來依然需要等待突破。因此,A股的AI行情更偏主題投資,反映市場對AI產業前景的預期。

與A股類似,港股AI公司發展并不成熟,同時港股投資者更為理性。港股上市的AI企業主要為國內互聯網龍頭,在AIGC領域已開展布局,一些龍頭也相繼推出自研AI大模型,并積極探索應用生態層面的整合,阿里巴巴于2023年4月推出“通義千問”大模型,并計劃將其接入各項業務中,以提升用戶體驗;百度于2023年3月推出“文心一言”模型,并整合進搜索、智能云等主流業務。但整體而言,港股互聯網公司的AI大模型處于初級階段,并且很難兌現到盈利,而港股以海外機構投資者為主,更加看重基本面,因此很少提前參與AI主題行情。

我國AI產業發展空間廣闊,未來隨著成熟度提升,港股和A股充滿投資機遇。當前我國AI產業正穩步發展,根據艾瑞咨詢預測,到2025年我國AI產業規模有望達3999億元,23-25年復合增速達27%。我國AI產業的高速發展有望在A股和港股市場上孕育大量的投資機會。A股方面,目前算力硬件領域已有諸多A股企業布局,而算力是AI大模型發展的重要基礎,根據億歐智庫測算,預計23-25年我國AI芯片市場規模復合增速達31%;同時我國國產芯片技術正加速突破,根據SEMI測算,2022年我國晶圓廠商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較2021年明顯提升,從21%提升至35%,該行認為未來我國半導體國產化程度有望繼續推進,進而解決芯片“卡脖子”難題。

就港股而言,互聯網企業發展AI大模型在訓練數據和應用生態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一方面,我國網民數量眾多,根據Wind統計,到2021年我國網民已超10億人,形成了天然的流量紅利,為發展AI模型提供了龐大訓練數據;另一方面,我國互聯網龍頭已布局了較為完善的應用生態,AI大模型功能的不斷豐富有望賦能企業下游應用場景,如4月阿里巴巴CEO張勇在阿里云峰會上宣布阿里巴巴所有產品將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進行全面升級。綜合而言,隨著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建設逐步完善,技術持續迭代升級,未來若互聯網企業順利推動AI模型落地應用端,將AI技術真正轉化為確定性盈利,則有望帶動企業基本面上行,進而催生港股AI產業行情。

風險提示:美聯儲加息超預期,地緣政治關系惡化,國內經濟復蘇不及預期。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