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股 > 正文

大桃保險,路有多遠

2023-08-01 09:12:02來源:農民日報  

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發展,北京平谷和江蘇陽山兩地桃產業保險經歷了由“低保障、廣覆蓋”向“擴面、提標、增品”的嬗變。從最開始的桃種植險到如今擁有樹體險、產量險、氣象指數險、雇主責任險、地理標志侵權損失險等,可謂在以桃為區域性特色農產品的特色農險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長足發展。當前,各地立足自身資源優勢,除了在資金、技術、品牌等傳統生產要素上發力以外,還針對發展特色產業風險集中等特殊情況,加快推出特色產業保險,為發展“小品種,大產業”提供風險保障支撐,千方百計助力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

凌晨三點,晨曦微露,北京市平谷區劉家店鎮松棚村支部書記張永勝一個骨碌就起床了。正值平谷大桃銷售旺季,他連做夢都掛念著懸在枝椏的桃子。他必須趕在天亮前把帶著露珠的桃子摘好,裝箱,等待發貨。中午時分,通過快遞平谷鮮桃就進城出現在消費者的餐桌上了。

圖為劉家店鎮松棚村支部書記張永勝在桃園摘桃。資料圖


(資料圖)

如今,平谷大桃不僅早已擺上城鄉消費者的餐桌,還躋身于國慶招待會的國宴。平谷大桃因為綠色天然,食客們吃得放心。現在,很多桃農也吃了定心丸,這顆定心丸就是給桃子上的保險。

1100公里外,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一款被譽為“地理名片”的水蜜桃也剛剛完成它從桃樹花芽分化、蕾期盛開、授粉受精、果實生長的過程。一顆顆披著嫩粉色外衣的水蜜桃,被桃農按照重量和品級分類,依次碼入不同禮品箱內,靜待客人賞味。

桃子是北京平谷和江蘇陽山兩地聞名遐邇的“土特產”,種桃是兩地農業支柱產業。桃子是區域性特色優勢農產品,在可觀的產業效益背后,桃農始終面臨生產經營風險大的挑戰。面對自然災害、病蟲害侵襲、市場價格大起大落等多重風險,桃農頭上懸著的風險一旦演化成災害,就可能大幅減產減收,甚至絕收破產。與產業發展如影隨形的各類風險,已經成為桃產業做大做強的“攔路虎”。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北京平谷和江蘇陽山兩地桃農都沒有較為完善的風險管理工具可以選擇。

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發展,北京平谷和江蘇陽山兩地嘗試桃產業保險經歷了由“低保障、廣覆蓋”向“擴面、提標、增品”的嬗變。從最開始的桃種植險到如今擁有樹體險、產量險、氣象指數險、雇主責任險、地理標志侵權損失險等,可謂在以桃為區域性特色農產品的特色農險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長足發展。當前,各地立足自身資源優勢,除了在資金、技術、品牌等傳統生產要素上發力以外,還針對發展特色產業風險集中等特殊情況,加快推出特色產業保險,為發展“小品種,大產業”提供風險保障支撐,千方百計助力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

圖為江蘇陽山桃農收獲“甜蜜”。 陽山鎮宣傳網絡科供圖

1

一場冰雹引發的思考

2022年6月12日,劉家店鎮遭受了30年一遇的冰雹襲擊,即將上市的早桃被這場突如其來的冰雹砸得散落一地。幸免落地的桃子,也被砸得坑坑洼洼。

這樣一來,一年前沒給自家桃樹上保險的桃農犯了愁,損失只能自己承擔,而那些提前為桃樹買了保險的桃農,盡管也為雹災受損的桃子心疼不已,但及時到位的保險補償總算為他們吃上了災后恢復再生產的“定心丸”。

“我們桃農太需要農險了!”

“有了特色農險兜底,桃農們刮風下雨下雹子都不用怕!”劉家店鎮寅洞村黨支部書記邢術賀對去年的雹災記憶猶新。

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平谷支公司(以下簡稱中華財險平谷公司)根據桃農需求,最先設置了桃樹樹體保險。2015年,不只是桃樹可以上保險,蘋果樹和梨樹也可以上保險。幾年下來,中華財險平谷公司總經理馬躍發現果樹保險受到桃農歡迎,切實減少了農戶因各種意外造成的損失。

“去年那場雹災,讓平谷峪口鎮果農受災嚴重,接近絕收。農民購買的保險總保費462元/畝,總保額達到3500元/畝,有力補償了農民的損失。”馬躍幫投保農戶算了一筆賬,“在平谷北部的鎮羅營鎮,每年夏天幾乎都下雹子,農業保險賠付率在90%以上。”保險讓農民不再在天災面前無能為力,拿到保費后,可以盡快恢復生產。

安華農業保險北京分公司平谷營銷服務部經理張金玲(以下簡稱安華農業保險)說:“那時正值早桃即將上市,中桃、晚桃生長的關鍵期,不少車都被砸出了坑點,何況是脆弱的桃子。”張金玲所在的安華農業保險公司所負責轄區劉家店鎮受災最重,張金玲帶著幾位同事迅速前往現場勘查情況。桃農一看到保險公司的人來了,忙焦急地詢問起理賠情況。

圖為安華農業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在劉家店鎮桃園現場查勘。資料圖

當晚,安華農業保險啟動大災應急預案,迅速部署展開查勘、定損、理賠、援助工作,對承保的全鎮12個村8837畝的“桃種植保險”的理賠款,于2022年8月4日全部打入957個受災投保農戶賬戶內。

其中,附加產量損失險在劉家店鎮域共計承保928戶共8623.5畝,承保面積占經營鎮域桃種植總面積的95%以上。據了解,該險實施以前,農戶只能投保桃種植保險(僅對物化成本損失進行補償),核定主險雹災的賠償標準為1500元/畝。對于投保了附加產量損失險的農戶,賠償標準在主險每畝1500元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該附加險賠款2000元/畝。這樣農戶每畝可獲得的保險賠償標準達3500元。

去年一場冰雹后,桃農投保的積極性高了不少。一戶看一戶,一村望一村,經過政府動員和保險公司的貼心宣傳,桃農們逐漸認識到參加保險的重要性,紛紛主動投保,以避免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每年4月1日,平谷區都會啟動農業保險動員會,各鄉鎮動員會也相繼展開。

種桃在平谷區農業總產值中占有相當分量。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時,因為市場不流通,桃農損失很大。

當時,中華財險平谷公司為果農提供兜底的風險保障,創新研發出“政策性桃種植保險附加產量損失保險”。

以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只能保最基本的物化成本,這是北京市首次嘗試將農作物產量納入保險范圍。

有專家認為,當前一些農戶還存在靠天吃飯思想,通過保險轉嫁農業風險的意識還不強。另外,有的農戶對保費支付成本比較敏感,對于商業性農業保險產品接受程度較低。但是,現在農業生產方式已發生轉變,以前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風險自擔的方式已經不合時宜了,需要農業保險來抵御風險。

桃子保險發展完善有一個過程。馬躍表示,2013年之前,可供當地桃農選擇的相關保險種少、覆蓋面小、保障力度不夠,桃農增加投入、擴大規模沒有信心底氣,對特色產業保險需求強烈卻得不到滿足。

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平谷支公司(以下簡稱太保財險平谷公司)總經理董漢璽則認為,農戶投保意愿高不高,一方面取決于農戶有沒有發現農業保險的好處,另一方面是保險公司的理賠服務等是否達到農戶預期。總體來看,近兩年桃農參保積極性明顯提高了。

2

系列險如何全鏈條廣覆蓋?

現在,有了保險的保駕護航,不僅給桃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撐開了“保護傘”,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通過保險提供的農戶收入兜底保障和災后再生產恢復啟動資金底線支持,讓地方政府集中連片抓特色產業、農戶增加投入和擴大生產規模有了信心和底氣,將特色產業作為一項支柱產業來抓,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品牌等資源要素向特色主產區集中,進而助力推進桃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種植險到樹體險再到產量險,特色農險正助力桃產業全鏈條、廣覆蓋升級,讓曾經多亂小散、自發生產的“小產業”成為科技含量足、競爭力強、品牌價值高的大產業。

“1100余萬元水蜜桃賠款以及近100萬元設施大棚賠款,為全區的受災農戶、合作社雪中送炭。”無錫市惠山區副區長趙磊在2020年無錫市惠山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賠兌現大會上,直言保險對產業的價值。

當年無錫市梅雨期長達42天,受持續降雨影響,惠山區水蜜桃種植受災面積2萬多畝。

數月前,在惠山區陽山鎮陽山水蜜桃核心示范基地,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江蘇省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孫建勤,迎來無錫市農業農村局、無錫人保財險的一批黨員干部,他們專門為陽山桃農送上一份新產品——商業性桃綜合氣象指數保險。

孫建勤是陽山鎮的種桃大戶,小時候家里只種植水稻、小麥。

2002年,他把家里種的小麥和水稻全部替換成葡萄樹和桃樹,打上自己的品牌。

投入高、風險大,果農利益如何保障?孫建勤在參加培訓時受農業專家啟發,決定為自家150畝桃樹上保險。然而桃樹并沒有統一的保險,常見的仍是小麥和水稻保險。

盡管陽山水蜜桃的名聲傳得越來越遠,可真正屬于桃樹的保險,卻很長時間沒有保險公司研發。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庹國柱介紹,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并提出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強調各級財政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給予保費補貼。這是一個根本的變化和明確的政策導向。自此之后,從主糧到重要大宗產品再到區域性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逐步完善起來。

這幾天,湖景桃剛上市,盡管摘桃前幾天陰雨綿綿,但除了更細心維護桃園外,孫建勤并沒有更多擔心,這源于他為桃子上了多重保障。孫建勤還記得,一年前自家桃子受災,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簡稱人保財險公司)北京總部派員冒著大雨前來查看損失情況,后來保險公司給他賠付了幾萬塊錢。

今年,人保財險公司積極開展氣象指數保險自然災害險試點。孫建勤笑言,他被贈送了一個險種,遇到暴雨、洪水、高溫、冰雹等自然災害,保險公司會直接上門理賠。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無錫特色優勢農業產業較早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水蜜桃“氣象險”效果明顯。

據悉,無錫市水蜜桃政策性農險保費80%由政府出,桃農只需交余下的20%,大戶一般個人上,而家中只有一兩畝地的,保險則由村委會幫忙上。孫建勤坦言:“最好桃子有個收成,都能賣出去,但是如果下暴雨,保險公司的電話就來了。桃子掉了,他們很快就來出現場,及時核損受災情況。保險還是給了我們底氣。”

然而,水蜜桃種植還常受病蟲害困擾,造成桃樹死亡、果實腐爛,給農戶帶來重大損失。孫建勤以前經常為桃子染上枝枯病發愁:“自從參加了桃病蟲害保險,給水蜜桃果套上了防蟲網,再也不怕病蟲害帶來的損失了。”保險公司實時監測桃樹長勢與災害風險,一旦發現病蟲害發生趨勢,及時跟進無人機生物農藥噴防作業,通過保險服務關口前移,將災害消滅在萌芽狀態,把風險損失降到最低。

孫建勤所說的桃病蟲害保險是在無錫市及惠山區兩級財政的積極引導鼓勵下,承保機構針對水蜜桃種植創新的保險險種。農戶參保后,保費的88%由財政補貼,當桃果由于枝枯病、梨小食心蟲等受損時,將獲得賠償。2022年創新的桃病蟲害保險已覆蓋惠山區2.6萬畝桃田,為62戶農戶提供了7936萬元的風險保障。

3

桃子的名譽也能上保險?

隨著桃子特色農險逐步完善,金融機構近年來還開發出一系列頗具創新意義的險種。

這幾年,陽山水蜜桃的名聲越來越響,與之帶來的是售假猖獗,令當地桃農很是無奈。3年前,惠山區陽山水蜜桃桃農協會(以下簡稱“桃農協會”)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無錫市分公司(以下簡稱“無錫人保財險”)簽訂保險合同,為“陽山水蜜桃”投保“地理標志被侵權損失保險”。據了解,這也是無錫落地的首單“地理標志被侵權損失保險”。

桃農協會為“陽山水蜜桃”投保了該險種,此次保險總金額30萬元,保障內容涵蓋了桃農協會為維護“陽山水蜜桃”的品牌而產生的法律費用、調查費用,以及廣大授權企業及個人因侵權而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實際保費支出后,無錫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將按照上述政策規定,給予50%的保費補貼。

此后,投保人再遇侵權行為時,可及時獲得相應賠付,免去了維權方面的后顧之憂,有助于提高投保人的維權積極性,增強做大做強“地方名片”的信心。

據無錫市陽山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地理標志是與特色優勢產業聯系最緊密的知識產權,其代表的地理信譽具有獨特的經濟價值。保護地理標志產品,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孫建勤還為在他果園中摘桃的工人們上了雇主責任保險。他說:“工人們在田里出什么意外都能保,40塊錢一畝地,之前的意外險規定60歲以下才能用,但是干我們這行的60歲以上的居多,現在工人的意外險將年齡放寬到75歲。”

近年來,無錫市財政局優選6家保險機構參與農業保險服務,積極鼓勵縣區、各機構圍繞特色產業,探索特色險種,不斷提升農業保險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

以水蜜桃為例,目前無錫桃農參加的桃保險已有桃種植保險、桃病蟲害保險、果樹保險、桃綜合氣象指數保險等多個險種,覆蓋桃樹到桃果、花開到采果,為水蜜桃穩產增產、桃農穩步增收提供全方位的風險保障。2022年桃系列險種為水蜜桃種植提供風險保障1.96億元,受益農戶100多戶。

目前,無錫市財政局正推薦桃病蟲害保險參與省級農業保險創新產品申報,未來將進一步鼓勵引導保險機構大膽創新,積極發揮農業保險服務鄉村振興的作用,助力無錫特色農產品種得更好,更甜農戶心頭。

保險應該將防災減災關口前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風險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峭認為:“不應損失了才賠,最好能提前預知風險,比如冰雹前有預兆,那就可以采取措施防止冰雹對桃樹的損害。譬如有些地方,會用炮彈將云打散。”張峭舉例,在陜西,一些農民將蘋果樹用網子罩起來,減少自然災害天氣對蘋果的影響。他認為,災害損失賠付,屬于風險轉移和分散,而關口前移,則可減少或降低風險。

“我們幫助平谷農民做好災后保險理賠,并從‘災后應對’走向‘災前管理’,開展了一系列防災減損工作。”據人保財險平谷支公司總經理郭治軍介紹,“如向廣大農戶發送異常天氣預警短信、提示農戶提前做好風險防范措施等,有效降低了重大自然災害導致的突發損失發生概率,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公司農險隊伍在農業農村保險領域的服務能力和災害理賠處理能力。”

4

桃系列險種難點何在?

目前,平谷大桃共有200余個品種,設計產量險就需要考慮如何評估判斷產量有沒有達標。“我們以采摘期來判斷,按照早桃、中桃、晚桃的成熟度不同來估量產量。”未來,馬躍希望繼續拓寬保險經營思路,奔著價格去設計保險來保收益。

郭治軍認為,目前創新型農險險種的滲透度有待提高。平谷區以種植產業為主,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傳統種植險得到農戶的廣泛認可,而價格、產量、指數等新興險種尚不能快速投入應用。但隨著近兩年廣泛宣傳和推廣,廣大農戶全方位保險意識正在逐步提高。

張峭表示:“桃子保險和糧食不一樣,屬于林業,價格波動較大,針對價格的保險就顯得尤為重要,凡是特色農產品,比如水果、蔬菜、茶葉,這些對農戶收入影響較大,市場價格波動較大的農產品,都應有價格保險。”

對于保險,孫建勤有自己的思考,通常要生長五年以上的桃樹才能上保險,老果樹要五年以上才到盛果期。而現在,隨著果苗的迭代更新,第三年桃樹即能結果,第四年可達到盛產,投保為何不能早一年?“最早的保險只保桃子,不保樹,臺風來了把樹連根拔起,樹也應該保一下。”孫建勤多次向保險公司建議,“桃質量險也應設立,有的桃樹樹齡長了,就無法結好果子,質量上不去,也是桃農受損的原因”。

人保財險公司惠山支公司農險部經理華文淵表示,人保財險針對無錫陽山水蜜桃主要面臨的枝枯病、梨小食心蟲兩種病蟲害,專門開發了地方財政補貼型桃種植保險附加病蟲害保險。同時,作為政策性桃保險的補充,先后推出了商業性桃綜合氣象指數保險和商業性桃種植擴展保險金額保險,前者是發生特定氣象災害(連續降雨、連續高溫)并且達到一定標準時,視為保險事故發生,或者發生風災、雹災直接造成桃的損失,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后者是在政策性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保險金額標準,滿足農戶保障需求。未來,保險保障會向桃產業的上下游延伸,覆蓋水蜜桃全產業鏈。

科技賦能農險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增加保險的科技含量是包括桃樹在內的果樹保險的發展方向。郭治軍表示:“在科技應用能力方面,遙感、無人機等技術在大田作物的成本保險領域得以應用,承保理賠效率顯著提升,而果樹保險方面,科技賦能程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探索。”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體系不斷得到完善,各地區持續推動農業保險創新。以北京平谷大桃保險為例,從只保種植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到如今既保樹又保果子,保險覆蓋面越來越廣。

同時也應看到,當前我國特色農險覆蓋率仍然偏低,政策性農業保險涉及政府補貼,往往資金受到約束。庹國柱表示:“一些保險承保本身不到位,在理賠方面無法做到精準,特色農險最要命的就是補貼不到位,受災后不能得到及時賠付,這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利益。”

政策性農業保險在鄉村振興中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些特色水果、特色蔬菜,都屬于特色農產品范疇,補多少,補多大范圍,都由各個省決定。中央一般通過以獎代補的政策發放補貼。”庹國柱說。

“在陜西,當地人自豪地告訴我在全國超市上市的6個蘋果就有陜西1個,他們的供應量占到六分之一,陜西省政府對蘋果產業是有補貼的。”庹國柱進一步表示,“根據各地農產品的重要性,政策性農險將逐步擴大覆蓋面,適當增加保險補貼,鼓勵更多農民參與保險,這是未來政策性農險的發展趨勢。”

做好“土特產”這篇文章,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特色農險不可或缺。平谷大桃和無錫水蜜桃等區域性特色優質農產品,經濟貢獻突出,經營上會越來越精細化,產品附加值會越來越高,反過來會促進果樹類特色農險向精準化、科技化方向發展,最終助力特色產業騰飛。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李琭璐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農民日報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監制:高雅 編輯:李憶寧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