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日本核污水兩天后排海:專家稱是殺人行為,十年后將蔓延全球

2023-08-22 13:40:00來源:金融界  

核污染即將來襲!兩天之后,日本將正式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日本的一意孤行再次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

核污染水排海后將產生哪些危害?是否會影響到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日本為何不顧外界反對執意將核污水排進海里?

日本宣布24日起核污染水排海


(資料圖)

持續時間30年,能裝滿500個游泳池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8月22日,日本政府舉行相關閣僚會議后宣布,將從8月24日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入海洋。

日本社會普遍對核污染水排海感到憂慮 ,在位于東京的首相官邸前,不少日本民眾自發組織集會,表達對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的不滿。

據新華社援引 日本共同社消息,在8月19日至20日進行的全國電話輿論調查,多達88.1%的日本民眾擔心,這會導致日本在很大或一定程度上“形象受損”。 該民調還顯示,81.9%的受訪者認為,日本政府對核污染水排放的說明“不充分”,認為“充分”的僅占15%。

受核污染水排海等因素影響,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及其內閣支持率近期不斷走低。

共同社民調就顯示,岸田內閣的不支持率已從上次調查時的48.6%升至50%,支持率則僅為33.6%,維持最差水平。

雖然福島核污水排海計劃遭到日本國內外多方反對,但日本政府仍決定將于兩天后開始排放這些核污水。

全部的福島核污水可以裝滿500個奧運會標準游泳池。“核污入海”工程一旦開啟將持續30年左右,這就意味著這些含有60多種放射性核素的核污染水將在未來不斷流入大海。

處理過的核污水就無害了?

日本前首相都不敢喝

核污染水是指在核事故中產生的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水。

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和之后的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東京電力公司在其廠區存放了上百萬噸含有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核污染水。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上百萬噸核污染水過濾并稀釋后排入大海。2023年1月,日本政府將福島核污染水的排放時間定為“今年春夏之際”。直至今日,日本正式決定了核污水的排海時間。

該決定宣布以后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

日本政府稱,經過濾并稀釋后的核污染水不會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他們還承諾,將在排放前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和鄰國進行充分溝通,并接受相關監督。

然而,日本核污染水處理裝置安全性有效性等仍存疑。

日方迄今沒有提供足夠科學和事實依據,解決國際社會對日排海方案正當性、凈化裝置有效性、核污染水數據可靠性、環境影響不確定性等方面關切。

據央視新聞報道,日本用于處理核污染水的多核素凈化處理系統(ALPS)運行期間不斷出現問題。2016年,該裝置被發現有4處漏水。2018年,所謂的“處理水”中鍶等放射性物質被曝超標。2021年,ALPS用于吸附排氣中放射性物質的濾網近半數出現損壞。

日方堅持把經過ALPS處理的核污染水稱為“處理水”,認為所謂的“處理水”已達標可排,但國際社會對福島核污染水處理裝置的安全性、有效性與可持續性始終存有疑慮。

早在2020年,日本前首相菅義偉在視察福島第一核電站時,曾詢問處理后的核污水能否飲用,東電工作人員則回應稱:“如果稀釋的話就可以喝”,但是菅義偉最后卻并未飲用。

日本不顧國際譴責一意孤行

只因排海是最“劃算”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核廢水排海并非唯一可行方案,而且其他辦法可能更有效,更能減少污染。但在日本政府看來,將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是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日本政府此前曾提出5種處理核污染水的方案——排入海里、變成水蒸氣排入大氣、沿著地下管道排入地底深處、電解處理、將其固態化埋入地底。

在這5種方案中,將核污染水排入海里是成本最低的,預估需要17億—3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2億—2.03億元。最昂貴的辦法是將其固態化埋入地底,預估其成本是排放入海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與其他辦法相比,日方仍然認為核污染水排海最“劃算”,且對日自身的風險最小。這也是日本一意孤行執行排海計劃的原因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向海洋排放核事故污染水這一做法在全球沒有先例。

130萬噸核廢水入海影響有多大?

十年后蔓延全球,千年后仍有危害

毫無疑問,日本強排核污水將給全球海洋生態和經濟帶來嚴重威脅。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會擴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區域,3年后美國和加拿大將遭到核污染影響,10年后蔓延到全球海域 ,或導致人體細胞死亡和DNA損傷。影響到全球魚類遷徙、遠洋漁業、人類健康、生態安全等方方面面。

即使海洋擁有自凈能力,也無法凈化掉各種放射性物質。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計劃一天最多釋放500噸,總計需要花30到40年排完。上文提到,目前世界是沒有核廢水排進海里的先例的,理論上來說,核廢水中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甚至達到數千年。

福島核污染水含有60多種放射性核素,很多核素尚無有效處理技術。核廢水入海后,大部分放射性元素會被海洋微生物吸收,經過食物鏈循環,它們中的一部分將隨水產品進入陸地、出現在人類餐桌,剩下的會逐漸沉積在海洋之中,甚至可能通過自然循環、在特定區域形成高濃度聚集,最終成為長期隱患。

東京電力公司發布報告稱,在今年5月于福島第一核電站港灣內捕獲的海魚許氏平鲉體內發現,放射性元素銫的含量達到每千克18000貝克勒爾,超過日本食品衛生法所定標準180倍。

專家表示,人一旦食用被放射性元素污染的海產品,就可能造成內照射(體內污染),從而誘發放射病,增大患癌癥等疾病的風險。 即使是低劑量的輻射暴露,也可能造成不可預知的傷害。

核污水排海后

我們還能吃到安全的海鮮嗎?

日本福島位于日本東北地方南部,距離北海道漁場很近,是世界第一大漁場,盛產沙丁魚、秋刀魚、三文魚、鱈魚、魷魚、蛤蜊、牡蠣等海產品。這些海域的海鮮都有可能受到污染。

與此同時,我國沿海地區會也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即便是國產海鮮,如果是在被核廢水污染水域,肉質依然可能含放射性物質,應該按照國家相關標準開展監測,滿足標準后方可食用。

但有污染風險不代表絕對不能吃。在2011年福島核事故后,我國已經對日本進口食品出臺較為嚴格的檢測標準。

據央視新聞報道,針對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中國海關總署負責人曾回應稱,為防范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日本食品輸華,保護中國消費者進口食品安全,中國海關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十個縣(都)食品,對來自日本其他地區的食品特別是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嚴格審核隨附證明文件,強化監管,嚴格實施100%查驗,持續加強對放射性物質的檢測監測力度,確保日本輸華食品安全,嚴防存在風險的產品輸入。

因此,我們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海鮮,基本都符合國家檢測標準,可以放心食用。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