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股 > 正文

世界新資訊:三代人40年,他們為“黃山的精靈”建“家譜”

2023-06-14 19:37:59來源:中國科學報  

黃山短尾猴,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猴類,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安徽主要分布于黃山風景區西南部——由三十六巨峰之云門、桃花、浮丘三峰夾抱形成的峽谷地帶,現有大約近800只。

黃山短尾猴體型強壯,肌肉豐滿,顏面寬闊,有著炯炯有神的雙眼。在獼猴屬種類中,黃山短尾猴的體型是最大的,身體比較壯碩。特別是猴王,身體最壯實、毛色最佳、精氣神十足,在一群猴子中很容易被識別出。不過,這并不影響它們的行動速度。

據安徽大學研究人員觀察,黃山短尾猴除采食或嬉戲追逐時上樹外,大部分時間都在地面活動。這些猴子經常成群結隊在黃山密林和峽谷間活動,攀峰登崖如履平地。有時呼呼啦啦一大陣出現,然后又瞬間不見蹤影……所以,當地老百姓稱之為“黃山的精靈”。


(資料圖片)

?

李進華(右一)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教授Randall C. Kyes(中)在黃山合作研究 安徽大學供圖

為“黃山的精靈”建“家譜”起名字

靈長類動物是人類的近親,其形態結構、生理特性、動作行為和遺傳組成與人類極為相似。因此,對靈長類動物的研究有助于認識人類自身的特性和規律。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對黃山短尾猴的了解與研究還是一片空白。1983年,安徽大學生物系教授王岐山與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和田一雄博士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對皖南的獼猴和短尾猴開展生態學調查,并在黃山西南山麓的浮溪建立短尾猴野外研究觀測基地,這也是改革開放后安徽省第一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當時我還在攻讀碩士,然后就跟著導師王岐山,沒日沒夜地穿梭在黃山未開發的叢林中。”安徽大學教授李進華說,之前黃山的基礎設施沒有現在的好,不但沒有通車,有的地方連路也沒有,進一次山甚至要走上大半天。

除了要與蛇鼠蟲蟻作伴,李進華等人常常還要面臨食物緊缺等問題。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李進華等人多年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終于在1994年初步摸清了黃山短尾猴的“家譜”——13個群體。

為了在觀察研究黃山短尾猴時不干擾其原有生活,安徽大學研究團隊通過食物招引、自然識別、譜系構建和行為測量等,創造性地開發了野生動物非干擾的定量觀測研究技術。

“這項技術使得野生短尾猴成為可看、可控、可用的自然資源,也促進了黃山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夏東坡介紹。

隨著研究深入,研究人員發現黃山短尾猴的繁衍和人類差不多,于是給定向觀察研究的黃山短尾猴群體按照性別、輩分起了名字,建了“家譜”。

夏東坡說,“基本上是遵循人類起名規律,公猴的名字比較男性化,母猴的名字則比較女性化。其中,有個猴子家系是葉姓,按照‘春夏秋冬’的方式命名;另一個猴子家系是頭家,頭家又分為兩個支系,一個分支是以‘春夏秋冬’命名,另一分支是以‘榮華富貴’命名。”

三代人40年接力 保護生物多樣性

自1983年開始,三代科研人員王岐山、熊成培、和田一雄、李進華、夏東坡、孫丙華、王希等艱辛開創、傳承創新,在科學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2017年,安徽大學黃山靈長類野外研究觀測基地獲批安徽省黃山生物多樣性與短尾猴行為生態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2021年入選安徽省科技廳對外科技合作典型案例,被列為全球八個靈長類主要野外研究基地。

觀測基地先后與日本、美國、俄羅斯、德國、英國等國家簽訂了國際合作與人才培養協議,培養國外研究生80多人、國內本碩博學生300余人,已逐漸成為國內外靈長類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力量。承接了黃山的GEF項目、黃山風景區黃山短尾猴種群調查及人類關系研究等多項科研任務。

觀測基地與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共同完成的“短尾猴定量觀測技術體系的開發及應用”獲安徽省科學科技進步二等獎,為“大黃山國家公園”和“黃山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