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金 > 正文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系統修復生態 再現蓬勃生機——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觀察

2023-07-27 22:14:06來源:新華社  

重慶市北碚區縉云山腳下,在生態搬遷安置點“縉云山居”,一棟棟巴渝特色小樓錯落有致,周圍草木蔥翠。村民黃麗維新家里的照片墻,見證了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稱“縉云山保護區”)生態與村民生活的變遷。


(資料圖片)

“你看,我們以前在山上住的是土坯房,又黑又潮。生活很不方便,從家到主干道,要走大概20分鐘的土路,很多村民私搭亂建。沒想到才幾年時間,縉云山的違建拆了,生態美了,我們這些村民從山上搬進漂亮的小樓,一家人心情別提有多舒暢!”黃麗維指著墻上老房子的照片對記者說。

生態搬遷安置點“縉云山居”里的村民新家。新華社記者周凱?攝

縉云山脈是重慶中心城區的天然生態屏障。在縉云山脈深處,縉云山保護區是我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類型生態系統保持最好的區域之一,有“植物物種基因庫”的美譽。

但因位于超大城市近郊、多頭管理、發展受限等影響,縉云山保護區內村民一度 “靠山吃山”,農家樂無序粗放發展,私搭亂建、違規經營“蠶食”林地、破壞生態。

必須保護好這座生態寶庫、城市“綠肺”。自2018年6月起,重慶市強力開展縉云山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拆除違法建筑,探索生態搬遷,系統修復生態。

在縉云山山腰處的生態修復點“雨鳴澗”,山石圍成層層小池,涓涓山泉順池而下,池邊植被繁盛,仿佛置身“巴山夜雨漲秋池”的詩情畫意中。

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局部圖。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5年前,這里的幾家農家樂在山澗溪流中建壩養魚、污水亂排。北碚區政府通過植入“巴山夜雨”人文元素修復生態,將農家樂升級為民宿,如今這里成了市民親山近水的公共空間。

北碚區累計拆除建構筑物62萬平方米,269宗突出環境問題全部清零,實施生態修復項目28項,栽種植物77.4萬株(棵),覆土復耕復綠48.15萬平方米。在一系列環境整治“組合拳”推動下,縉云山保護區再現蓬勃生機。

既要保護好生態環境,也要讓保護區村民過上好日子。北碚區探索創新生態搬遷,引導縉云山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和部分生態脆弱區域698名村民進城或異地安置。

去年下半年,部分搬遷村民陸續入住“縉云山居”。看著寬敞漂亮的新家,村民們喜笑顏開。

經過5年努力,縉云山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已基本完成,當前北碚區正在積極做好縉云山綜合提升“后半篇”文章,按照山上生態保護做減法、山下產業發展做加法的思路,規劃“一心四片”分區域發展紅色研學、文旅康養、智能制造等產業,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動高質量發展。

縉云山下是嘉陵江小三峽之一的溫塘峽,周邊溫泉資源豐富,人文歷史厚重。山下精心修繕的歷史文化老街金剛碑、新建成的北溫泉公園等,已成為重慶熱門打卡地。重慶市北碚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廖攀介紹,當地正加快實施溫泉度假、鄉村生態旅游、民宿露營等文旅項目,全力打造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記者周凱、周文沖)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